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03   星期日   农历闰六月初十    大暑 大暑
搜索
专题报道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推动“非遗进校园”工作。中国青年网开展了第二届“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征集宣传活动并推举出十大优秀案例。近日,中国青年网走进“甘熙故居”,探访江苏省南京市“非遗周周学”系列创新课程实践案例。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很多人走进独具特色的江苏南京“甘熙故居”,都被这里的江南民居风貌和历史文化气息所感染,如今,这里也是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所在地...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日前,为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推进“十四五”时期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作,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制定并公布了《广东省“十四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实施方案》(下称《方案》)。 根据《方案》部署,到2025年,广东省将完成50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组织非遗传承人群参加研修和培训累计超过1万人,建成10个省级以上文化生态保护区,形成1-2...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随着“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完成,我国文化聚力、文化张力、文化实力所彰显出的文化自信体现在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这种文化自信有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广大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逐步树立起来的文化自信,树立起贫困地区的文化自信、贫困群众的文化自信,将使文化自信更加完...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当前随着全球化快速发展,城市化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相对固定于某一个地方或民族的状况一去不复返。经“遗产化”后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源于地方而超越地方,一跃成为一种流动的公共文化资源,不仅作为文化地方主义的源泉,更以民族国家文化遗产的身份,促进世界多元共生文化生态的建构。公共民俗学长期致力于社区传统民俗文化公共实践,坚守民间立场,在对文化遗产的记录、教育、评估、展演与开发等一系列环节中,具有一套实用技术与丰富经验,并以其公开的自反性批评传...
查看更多
要闻
文化和旅游部召开2020年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情况。 直播时间:2020年12月28日 15:00 - 17:00 直播嘉宾: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副主任、主持人:张旭霞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钟建波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副司长:马峰 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一级巡视员:侯振刚...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原标题:70天、7省区、8场大型直播,搭乘“‘春雨工程’央视频号·文化志愿者专列”——见证中国扶贫路上的奋斗故事与国家温度 “11月17日,凉山彝族自治州的7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了!”在12月5日举办的2020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交流展示活动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文化馆音乐干部阿铁说日作为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央视频号·文化志愿者专列”贫困地区文化旅游资源推介活动的文旅志愿者代表,激动地感谢党和政府,以及那些为脱贫事业...
查看更多
——以表演艺术类为例
论坛
摘要:近20年来,作为非遗的重要类别,表演艺术类非遗因为其多样性与跨学科性,一直都有着丰富的研究样态。但是,这些研究多数还是在“原/本真性”与“活态传承”这两种规矩的范式下展开的。大量出谋划策的理论构想与保护实际同样脱节。在实质上,本真性、原生态论的持有者,以温和的保守主义和频频回望的复古主义为毂,将非遗视为亘古不变的、静态的,定格为经国大业的擎天柱,而将之博物馆化、标准化,并需要高级别安保,终止沦为小众把持的博物馆、展览馆、演艺馆等“馆舍”之产业...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展览介绍 牛克诚,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却在艺术创作上展露才华;长年从事艺术史研究,又在中国画领域频创佳作。他的《色彩的中国绘画——中国绘画样式与风格历史的展开》以重写绘画史的理论创见,荣获“国家图书奖”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一等奖”等;他的青绿山水画以出古入新的语言风貌,入展首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及多次全国美展,并荣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与中国工笔画学会联合颁发的“重彩画创作学术奖”。他以学者与...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国潮正流行,千年传承真的火了。 春秋时期便普及的苏绣,绣进了小小的手表表盘;歌手阿朵带着土家族乐器“打溜子”从热门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出圈;新浪微博“遇见非遗”话题阅读量达18.1亿;快手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平台每3秒就诞生1条与非遗相关的视频……在时光里蒙了些许微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年度研究报告(2018—2019)》显示,2018年中国非遗产业规模保守估计为1.4万亿元...
查看更多
论坛
面对创新的时代,文化保护、发展和具体的文化研究工作都需要系统思维的全面确立。整体性原则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规律和必然方向,物质性与非物质性是文化遗产有机联系、不可割裂的特征。与有形、可见、可触的物质文化遗产相比,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人类代际传承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是观念和价值的文化。本期访谈的特邀嘉宾李砚祖教授以造物文化为切入点讨论了社会文化变迁中“非物质”的内涵及其与人的关系。 朱怡芳:您在早期出版的《装饰之道》(1993)和《造...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