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30   星期三   农历闰六月初六   大暑 大暑
搜索
要闻
原标题:保护非遗即保障民众生活——2019年世界非遗论坛与韩国非遗节在全州举办 如今,让非遗更充分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而非遗领域的国际交流互鉴,则不断推动全球非遗保护与传承事业向着协调、有序的方向稳步迈进。10月10日至12日,2019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在韩国全州举办,来自全球20个国家的350多名非遗界研究者与实践者齐聚论坛,深入交流探讨非遗保护观点与经验,用一份份严谨的学术报告与生动的实践样本,印证了非遗保护...
查看更多
——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观察
专题报道
举办以“非遗传承与旅游发展”为议题的国际论坛,设置聚焦非遗传承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题成果展,启动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征集宣传活动……10月22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非遗节”)圆满闭幕。 自2007年首次举办以来,走过12个年头的非遗节如今已形成国际展览、国际论坛、国际竞技、国际展演和互动体验等成熟的活动板块。成熟并不意味着缺乏新意,在今年非遗节对国际论坛、国际展览等板块的主题设定中,不难窥见近年来业界对于...
查看更多
人物
一、立蔓 1980年,35岁的马志明重新登上了舞台,开始了他作为马氏相声继承人的从艺之路。重返舞台的演出是在第二届津门曲荟上,在“相声专场”与“青年演员专场”中马志明与搭档杨少华分别表演了经他改编的传统段子《地理图》和他自己创作的相声《戒烟》。时至今日,马志明对那两场演出的效果仍然记忆犹新,他说:“当时的效果不是一般的好,因为我的基本功瓷实。经过‘文革’,传统活都没人摸了,瓷实的也不瓷实了;一知半解、没学会的早忘了。我呢...
查看更多
——以山东省莱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论坛
摘要:非遗保护与传承从记忆维度上去思考,时间、空间与传承人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它们是非遗保护与传承具体形式。时间层面,对非遗所涉及到时间节点进行研究,发现自我造血良好的非遗离不开一个完整的时间记忆模型,通过重复的压力,强化对非遗的记忆。空间层面,地点与物体。地点记忆作为针对某些内在体验薄弱的非遗来说,比如民间文学,是优于其它固化形式的记忆储藏间。物体记忆,非遗记忆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它裹挟着传承人的情感、认同、经验以及意义,它的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亦是不...
查看更多
要闻
图1 论坛现场 10月17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非遗节”)开幕当天,以“非遗传承与旅游发展”为议题的非遗节国际论坛也同时拉开帷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国外政府部门官员及相关人员、国内各省(区、市)文化和旅游部门代表、国内外非遗专家和非遗传承人等近百人参加论坛。 本次国际论坛围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下的履约实践,把握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和新时代推进文化与旅游...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的完善不仅是制度问题,也是文化问题。该制度虽然从身份界定、权利与义务、社会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制度层面的意义设定,但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意义在商品消费文化领域却被重新阐释,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本。传承人根据身份认同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意义进行策略性地接受,其中部分传承人更重视商人的身份,利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品牌价值满足自己盈利的欲望,忽视了官方认定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社会责任,这导致了非遗传承效果大...
查看更多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重要的文化、旅游和经济资源,在乡村的沃土上,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其蕴含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至今依然显现着蓬勃活力。各地具有鲜明地域、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成为发展乡村经济、催生乡村旅游、实现农民增收的特色文化产业。 文化传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如何在新时代让非遗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精神动力、产业经济动力和社会治理动力,需要研究符合乡村实际和非遗传承发展实际的思路和措施...
查看更多
要闻
开幕式现场演出 古老的长调民歌、神奇的呼麦艺术、奔放的马头琴演奏……2019年10月12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演出”在台湾高雄佛光山举行,拉开了“守望精神家园——第六届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暨“美丽中华行”大型公益交流活动的序幕。 此次交流活动由中华文化联谊会、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台湾中华翰维文化推广协会联合主办...
查看更多
要闻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日前在京召开。来自国家民委、文化和旅游部和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等相关单位和部门的40余名代表,就我国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与传承问题进行了积极研讨,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措施,为推动中国特色非遗话语体系建设贡献了智慧。 本次研讨会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共同举办。开幕式上,中央民族大学...
查看更多
要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www.ihchina.cn,以下简称“中国非遗网”)经过改版,已于2019年3月21日发布上线。为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情况及相关数据,在网站改版过程中,我们委托技术团队设计制作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图(以下简称“非遗地图”)相关内容。今日正式发布上线! 非遗地图截图 非遗地图是什么 非遗地图作为中国非遗网首页的重要组成部...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