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0   星期日   农历闰六月十七   
搜索
杨文琴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苗族,1964年9月生,贵州省安顺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喜爱苗族文化,善于向长辈学习,经过长期学习积累,于1976年掌握了本民族刺绣、画蜡、服饰制作等传统手工技艺。2002年开始制作民族服饰并对外销售后,一直以民族服饰制作和销售为业。在2008年“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中获得花苗服饰优秀奖。坚持将苗族服饰传承与脱贫相结合,承包西秀区满寨村民族风情园山庄,组织本村村民学习刺绣、画蜡、民族服饰制作等传统手工技艺...
查看更多
杨锡伟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4年1月生,福建省漳州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印泥制作技艺(漳州八宝印泥)代表性传承人。1987年进入漳州八宝印泥厂,1988年开始秉承古法配制八宝印泥,并不断改良、改进和提高了八宝印泥的耐热耐水性能,解决了八宝印泥的固化和渗化问题,还成功开发出多色八宝印泥。先后两次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国之宝”称号。先后被漳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漳州市十大杰出传承人,被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福建省技术能手称号。
查看更多
马尕主麻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保安族,1979年7月生,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保安族腰刀锻制技师。出身于保安族腰刀世家。1987年,开始随父亲马维雄(国家级传承人)学习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从最基本的拉风箱、提大锤、弹罗把学起。2001年,创新技术,采用传统工艺加高碳钢,打制出的腰刀硬度、韧性极好,在保安腰刀独特工艺的恢复和创新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先后恢复了失传数年的折花腰刀工艺、传统土抛光工艺,改善了腰...
查看更多
胡新明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5年7月生,陕西省凤翔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塑(凤翔泥塑)代表性传承人。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76年开始随父母学习凤翔彩绘泥塑技艺。1983年至1985年受聘于宝鸡市金台区工艺美术厂任设计创作员,之后在家从事传统泥塑创作。所创作的彩绘泥塑有一百二十多种样式、三十多个规格。作品造型古朴简洁、优美传神,色彩艳丽喜庆,富有民间意韵。改进传统材质、革新泥塑模具,解决了凤翔泥塑容易破损的问...
查看更多
颜仕国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6年9月生,福建省漳州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漳州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1986年开始跟随父亲颜文华学习印制年画和配料技艺。制作年画多以红纸彩印,鲜艳红火,色彩厚重斑驳,犹如织锦刺绣,别具一格。代表作有“神荼郁垒”“加官进禄”等题材的各类门神和风俗节令类年画,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家中藏有明清、民国时期的年画雕版三百多块、文字版两千多块,但都面临着保存不当的问题,有的甚至已濒临损坏。作为颜氏家族还能做漳州木版年画的传人,正在...
查看更多
李子敏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0年3月生,安徽省太和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瓯剧代表性传承人。瓯剧作曲家。1948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工团。1959年调任温州瓯剧团作曲。五十年来,发表或公演的音乐作品达百余件(首),曾为一百三十多部戏曲作曲,其中瓯剧的主要剧目有《高机与吴三春》《钟离娘娘》《貂蝉》《蝴蝶杯》《玉蜻蜓》《三打陶三春》《芦荡火种》《洪湖赤卫队》《东海小哨兵》等。与陈茶花等演员在长期实践中合作,解决了瓯剧男女宫调唱腔问题,创造了〔慢垛板〕〔紧垛板...
查看更多
陈茶花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1年3月生,2015年1月去世,浙江省温州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瓯剧代表性传承人。12岁入“新凤玉”乱弹学馆,师从前辈名家翁凤渺、王兰香,后又入“大高星”“胜福连”“新阳春”“新红玉”等班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温州胜利乱弹剧团(后更名为温州瓯剧团),先后主演了《蝴蝶杯》《昆山县令》《钟离娘娘》等多部剧目,最为脍炙人口的《高机与吴三春》被誉为“浙南《梁祝》”。与作曲家李子敏共同进行音乐革新,解决了瓯剧的男女合演问题。长期...
查看更多
苏春发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京族,1955年1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族独弦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受家庭影响,从小热爱独弦琴艺术,8岁起跟随叔父苏善辉学习弹奏,11岁师从独弦琴大师阮世和、阮其宁,不仅习得高超的弹奏技艺,同时也学会了制琴。演奏的《过桥风吹》《高山流水》《打渔归来》等传统曲目,琴声悠扬,意境深远,达到琴人合一的境界。利用无线电知识,通过发音琴体的扩音装置,初步解决了独弦琴发声微弱的问题。一直致力于独弦琴艺术的展示与教学,通过普及教...
查看更多
高强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5年10月生,天津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隆顺榕卫药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79年3月到天津隆顺榕制药厂制片车间工作,作为压片工序普通压片操作工人,跟随老制药工人学习隆顺榕卫药工艺。2010年任隆顺榕制药厂制剂车间技术顾问、技术质量部技术顾问至今。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备相结合,改进多种卫药制剂工艺,掌握卫药制剂的工艺标准、工艺流程,以及中药材的前处理、提取浓缩等操作方法,熟悉产品关键技术操作要领,明确制剂生产...
查看更多
李成杰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2年10月生,河南省沁阳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药炮制技术(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代表性传承人。自幼随父种植与炮制四大怀药,参加工作后仍利用业余时间随父劳动。经过近三十年的研究实验,在垆土地进行高产实验,亩产达2226.5公斤,是一般大田产量的近三倍;利用作物相生相克的原理,解决山药、地黄的重茬连作问题;培养驯化的山药新品种在垆土地种植单株可达2~3公斤;成功地将太行山悬崖上的石菊移植驯化,取名“怀庆崖菊”。除向其子李茂青、孙子...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