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1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十八   
搜索
多吉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藏族,1957年生,西藏尼木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医药(藏医药仁青常觉配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西藏藏医学院教授,教学药厂副厂长。多吉师从藏医药专家钦绕罗布大师,掌握并运用仁青常觉配伍技艺。1996年以来,从事传统藏药的开发、生产和管理工作,在藏药研究、炮制技术方面积累了良好经验。主持编写21世纪藏药本科教材《藏药冶炼学》,先后发表《藏药发展前途》《浅谈关系藏药事业发展的几个问题》等论文,2006年担任“藏药滋补酥油丸新剂型改造项目”课题负...
查看更多
卢广荣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7年生,天津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全国500名中医药老专家之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卢广荣入同仁堂后学习细贵药材的传统鉴别技术,师从当时北京市药材公司细贵药材专家赵振刚师傅。细贵中药材有几十个品种、三百余个规格等级,多是资源稀缺、价格昂贵的中药材,现代检测技术手段目前还很难替代传统鉴别技术,中药材传统鉴别技术内涵广泛,质量问题的成因繁杂,对检验人员的自身素质、经历、技艺要求很高,需要很强的鉴别技...
查看更多
张伯礼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8年生,河北宁晋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代表性传承人,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探讨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现代化、中药制剂疗效评价体系现代化和中药剂型现代化,并长期从事中医心脑血管疾病和中医药基础研究。主持血管性痴呆(VD)系统研究,主持制定了VD证类分型标准和按平台、波动及下滑三期证治方案;提出益肾化浊法,治疗VD效果显著;创立脑脊液药理学方法,揭示中药对神经细胞保护的作用机...
查看更多
恽小钢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2年11月生,北京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80年进入故宫博物院,1983年师从赵振茂研究员学习金石文物修复。从业三十余年,参与商代青铜齐史祖辛觯,春秋青铜齐荣姬盘、鹰柱盘、龙耳方壶、越王剑、买车提梁卣、升鼎,战国铜镜、青铜敦、乳丁纹鼎等一级文物的修复工作。在文物修复中,能够根据文物实际情况,结合现代修复手段,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文物修复实践经验总结,发表论文十余篇。授徒尹航。
查看更多
丁跃成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回族,1953年9月生,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滩羊皮鞣制工艺(二毛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二毛皮制作技师。改革开放后,向岳父纳汉新学习二毛皮制作技艺。肯吃苦,不怕脏,有耐力,有灵性,数年后熟练掌握二毛皮制作的全部工艺流程。几十年来,从小工作坊开始、采用原始制作方法发展到先进工艺生产流程,经过不断研究摸索,解决了传统二毛皮发黄、有膻腥味的问题,使得二毛皮服饰产品色泽雪白、无膻腥味,技艺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突破,产量、销量也...
查看更多
李法儿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0年8月生,浙江省杭州市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竹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竹纸制作技师。出身于农家,曾担任村办元书纸厂负责人。1967年在家乡师从民间制纸艺人从事造纸,并完整掌握制纸技艺。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传统竹纸制作工艺,挖掘并传承元书纸传统制作技艺,搜集保存了竹纸制作的整套生产器具。通过多年技艺经验的积累,将传统元书纸制作进行技术改良,不仅节约竹纤维原料,而且解决了大张纸制作的技术难题,改进了纸品质量,也避免了竹纸发灰...
查看更多
邓希平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2年11月生,江西省赣州市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65年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1968年至2002年先后到轻工业部景德镇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建国瓷厂工作,其间师从颜色釉大师陈鸿高、聂物华,2002年组建邓希平工作室,一直从事颜色釉研究创作。研究出窑变釉里藏花技艺,研制出无铅均红釉,解决了工人铅中毒问题,1985年完成的“大件郎红釉新配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代...
查看更多
吉抓住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6年生,山西阳城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阳城生铁冶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吉抓住1964年开始在犁炉社打杂、看护机器,随其舅父张锁明学习冶铸技艺;1976年正式成为犁炉工人;1977年先后在红炉、马甲等地任炉头,直至1984年犁炉停产。多年经验累积,他能修整犁炉摸大口,仅凭双眼便可识别火候、水色。他还在传统冶铸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尤其是在风湿、炉膛的改进上卓有成效。近年,山西省工学院师生以及山西省社队工业管理局工业处技术人员多次找到...
查看更多
张仕绅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白族,1941年生,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族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仕绅于1956年开始向母亲学习扎染技艺,“文革”时期一度中断,20世纪80年代重新恢复,并于1987年任周城民族扎染厂厂长,正式从事和主管扎染加工生产。他依靠祖传的扎染制作工艺、扎染方式,不断摸索创新,结合现代染花技术,充分利用板蓝根等纯植物染料创作出千余种具有观赏、收藏、实用价值的优秀作品。白族扎染技艺的针法原先只有5种,经他改进后,发展到26种,增加...
查看更多
弓春香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2年8月生,山西省长治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堆锦(上党堆锦)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庭影响喜爱书法、绘画。22岁从晋东南教育学院毕业后入长治市工艺美术厂工作,师从李时忠学习上党堆锦制作与设计。在传统制作基础上,借鉴并融入中国画和浮雕技法,发挥绸缎雍容华贵的效果,增强上党堆锦的艺术表现力。同时,革新材料与技术,解决传统堆锦易生蛀、褪色且难保存的问题。制作方法取得国家专利认证,作品多次获国家金奖。调入...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