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11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十八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4372)
机构
(2)
政策
(119)
资讯
(2410)
清单
(149)
资源
(140)
学术
(1406)
百科
(0)
其他
(14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赵本山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7年生,辽宁铁岭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北二人转代表性传承人,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自幼跟随二叔(盲人)学艺,精通二胡、唢呐、抛手绢、打手玉子、唱小曲,三弦功底尤为突出。擅长东北二人转的丑角艺术,表演朴实幽默,扮演盲人生动逼真。通过塑造普通的人物形象,揭示社会
问题
。1986年,拉场戏《一加一等于几》获东北三省首届民间艺术表演一等奖。代表作品有:拉场戏《摔三弦》《大观灯...
查看更多
尹斯明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21年生,上海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剧代表性传承人。尹斯明出身于“苏滩”世家,自幼随父尹仲秋学艺,年轻时在上海演唱“苏滩”颇有影响。1951年参加上海市民锋苏剧团(省苏昆剧团前身),是苏剧建团的创始人之一,并一直担任主要演员,为苏剧第一代传人。20世纪50年代随剧团落户苏州。初工旦行,后改小生,1956年又改老生,新创很多苏剧女老生唱腔,解决了苏剧老生曲调较弱的
问题
,并为多部苏剧作曲、谱唱腔。代表作品有:《汉宫秋月》《珍珠塔...
查看更多
最后的歌者:口头史诗的未来
2018.11.15
论坛
摘要:21世纪伊始,许多口头史诗传统走向了终结,这其中也包括生活在中亚和西伯利亚地区的突厥语民族的史诗。如果最后一名传统史诗吟唱者也去世了,该怎么办?文章探讨了两个话题:一是通过新一代非传统史诗吟诵者来让史诗传统保持活力的努力措施,二是当可变的口头史诗转变为固定的“经典”时,活态口头传统向书面文学的转变。我所用到的事例引自不同的突厥语传统,比如卡拉卡尔帕克人、乌兹别克人和雅库特人的传统。以上这些传统均面临相同的境况,那就是他们最后一名传统史诗吟诵者均已过世...
查看更多
从刘基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象看民俗认同的地域性和传承性
2018.11.14
论坛
摘要:刘基文化的传承发展及其表现形式是基于民俗认同,并由此体现出以地域认同为基础的传统传承机制,而其内在精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信仰和价值观体系;刘基文化的“遗产化”行为说明在国家层面民俗认同如何被用来构建和维系国家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从“刘基文化”形成初期的民俗认同实践,再到当前的“非遗化”,其进程体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自愈机制”。在论证此逻辑过程中,作者界定说明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信仰与价值观体系”,及“核心认同符号”和“生命力”等概念。作者简介:张举文...
查看更多
版权与免责声明
2018.11.12
单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版权声明 (一)本网内除国家颁布的法律文件,注明转载于其他媒体和有明确署名的信息之外,凡注明“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或带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内容,以及网站版式、网页设计等,著作权均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事先书面授权,均不得将...
查看更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18.11.09
国内机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于2006年9月26日由原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同意“中国艺术研究院加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而设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机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承担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具体工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咨询,组织全国范围内非遗普查工作的开展,指导保护计划的实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举办学术研讨、展览...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国家”叙事
2018.11.09
论坛
摘要:当下的时代背景和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向,让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处于“封闭与开放”的双重节奏中,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是碎片化的文化事象,而是有着与中国社会文化延续同步的体系性。基于此,笔者梳理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历史与文化叙事,并借用“文化中国”的概念,展示出“国家”叙事如何通过历史、地缘和文化的表述,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被延续、解构和重构。与此同时,本文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与复兴,对于当代构建“国家”叙事...
查看更多
1分钟知非遗事·非遗半月报第21期
2018.11.05
要闻
“非遗半月报”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在2018年推出的资讯类新专题。在这里,您可以通过1分钟阅读,快速了解半月来国内外有关非遗保护的重要新闻事件。最新非遗动态,我们为您梳理。 第21期:2018年10月22日—11月4日 本期信息一览: ▲ 西部地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交流活动在陕西举办 ▲ 河南省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座谈会在洛阳召开 ▲ 福建评出首批25...
查看更多
让泉州花灯在当代大放异彩——改善泉州花灯保护与传承情况的对策建议
2018.11.05
论坛
泉州花灯起于唐代,盛于宋、元,一直延续至今。它集雕塑、绘画、书法、工艺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并以特色鲜明的刻纸、针刺和料丝镶装技艺区别于全国其他地区的花灯,极富文化和审美价值。花灯中的人物故事、山水风光、民俗风情丰富而生动,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2006年,泉州花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受现代化进程与市场化经济的多方影响,泉州花灯的发展空间正逐步退缩,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困境。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对该项目的保护与传...
查看更多
西部地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经验交流活动在陕西延安举办
2018.11.05
要闻
图1 西部地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经验交流活动现场 2018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主办,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延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的西部地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经验交流活动在延安市举办。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负责同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有关负责同志,以及西部地区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和旅游...
查看更多
1
211
212
213
214
215
438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