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论坛
理性思考:民俗类非遗项目本真性  沙头角沙栏吓村吴氏家族特有的沙头角鱼灯舞,被改编成了各种版本的鱼灯舞,本为清一色的男子舞蹈却变成了女子舞蹈或者由男女共舞,传统的马步也不见踪影。祖先传下来的民俗被篡改了,这让吴氏村民不解甚至不满。  民俗来自于民众,传承于民众,是深藏在民众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一种力量。它深植于某个特定群体,在时间上,一代代传承下去;在空间上,会由一个地域传播到另一个地域。  毋庸置疑,民俗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演变,甚至消亡。因为民俗...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有退出才有真正的保护  近日,文化部官网发布了《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建立警告、退出机制。  今年5月底,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91项,扩展项目164项。加上此前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已达1219项。毋庸讳言,目前许多地方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十分普遍,而这种只以申遗为目的的活动,不啻是一种潜在的破坏,或者已经在造成破坏。建立非物质...
查看更多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把精神的“文物”留住    苑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分会会长。1958年出生,男,山东省齐河县人。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民俗学博士。工作以来主要从事民俗学、文化遗产学、韩民族文化源流及昆仑文化研究。1990~ 1992年受东京都立大学邀请,任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客座研究员,从事中日韩远古文化比较研究,兼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院非常勤讲师;1994~1995年赴韩,受韩国国际交流财团邀请...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保护中的民俗文化 田青 ● 古老传统包括我们的民俗,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你不保护它,不格外地提倡它,它就会消失,而且这个消失速度跟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一样快。 ● 一个民族在走向现代化的时候,尤其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时候,要有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保护文化多样性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条件。    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是什么关系?面对传统文化,任何人的知识都显得浅薄,而任何分类都会带来问题。比如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里把非物...
查看更多
论坛
 依法保护 重在传承——近距离观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状态 杨春        依法保护 重在传承   文化部近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展览馆举行“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状态的机会。  市场经济的大潮带动人口流动,传媒技术的进步,使很多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面临着传承危机:基本传播对象流失,传承人难以为继……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
查看更多
论坛
要注意保护传承的多样性    来到阳光普照下的鄂尔多斯高原,吸引我们的除了那神圣的成陵文化外,还有古老苍凉的乌审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走进博物馆,你会被这些灿烂的遗产所震撼,震撼的主要原因是这些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遗产是对地域文化绝好的归集与总结。人类往往企图通过这些珍贵的遗产对一片土地的生存特征和精神信念进行概括,于是一个地区的非遗往往成为最能吸引人的精神文化,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发掘、概括和分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乌审非物质文化...
查看更多
论坛
给文化遗产添油加醋不是"推广"而是"毁灭"  目前正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中,在贵州专场“侗歌声声”演出时,据贵州省某位主管领导介绍,在做好各项保护措施的同时,该省还拟举办全国范围的“侗歌大赛”,让其他民族也来唱侗歌。  侗族大歌已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合唱技艺、文化内涵举世公认。侗歌当然好听,但侗歌首先是侗族人的侗歌,据侗歌的国家级传承人吴品仙介绍,周围“能唱的...
查看更多
论坛
谁是“非遗”保护主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发于民间、存活于民间、千百年来传承于民间,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当其濒危之后,谁是其保护主体?却是目前从理论到实践需要澄清的问题。    广大民众的民间力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这是毫无疑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广大民众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鱼水关系。广大民众是“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鱼”。鱼只有置身于水中,才能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扎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才能得到有效地传承和保护。因为它原本就生发于此...
查看更多
论坛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    时下盛行一种观点,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要维护其原生态,而不可使其创新变化。这种愿望固然可嘉,问题在于有无固定不变的原生态?本文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产生、传承的环境着眼,论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      变化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和存在于特定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并随之演化而被传承或绝灭。许多非遗的濒危和灭绝,要么由于其不适应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要么由于其赖以存活的特定社会文化环境已经巨变乃至...
查看更多
论坛
小川直之:“人间国宝”是大师 也是财产  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最早就是在日本产生的,它用汉字写叫 “无形文化财”.这个概念带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先翻译成了法语,然后又翻译成了英文,而我们驻联合国的官员和翻译们又把这个词从英文翻译回来,就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本届非遗节国际论坛上,日本文化厅历史文化基本构想制定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委员长,曾经参与过日本非遗保护立法工作的...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