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24   星期四   农历六月三十   大暑 大暑
搜索
论坛
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传统技艺普及性课程、传统文化类校园活动遍地开花,在学校课堂里学剪纸、唱京剧、做扎染对学生而言已习以为常。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笔者近日在走访中发现,在推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有些地方还停留在学校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承的低水平融合层面,一些学校将传统文化进校园简单等同于技巧的传承、传统的还原或相关校园活...
查看更多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和集中反映,蕴含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特有生产生活方式、智慧和思维方式,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密码。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人民生命创造力的高度体现。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创新非遗保护、传承机制,更充分发挥非遗的价值,对坚定文化自信,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
查看更多
论坛
文化的多样性不仅仅体现在文化类型的丰富上,还应该体现在同一文化在不同地域的在地化呈现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特点突出,人们津津乐道的非遗项目很多是在基层诞生、发展、传承的,体现了古往今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音声舞乐、衣食住行的缤纷多彩,也正是人们...
查看更多
论坛
信息化时代,文化领域的科技应用日趋常态化,文化公共服务能力和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均得到有效提升。非遗作为近年来倍受重视的保护对象,在数字化保护方面作了重要探索。相关部门从颁布法律、出台意见和启动数字化试点工程等方面,对非遗调查记录的技术手段和成果提出相关要求,有效推动了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 建立非遗数据库应有用户思维,重视用户体验。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在数据标准建设、数据库平台建设、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展开探索...
查看更多
论坛
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近日印发通知,支持各地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以传统工艺为重点,依托各类非遗项目,设立一批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贫困人口学习传统技艺,提高内生动力,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这一重要举措的出台,为深化文化和旅游扶贫作出了新的探索。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通过政府投资、对口援建、合作共建等方式,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可谓一举两得。一方面,一些地区...
查看更多
论坛
剧目是戏曲艺术得以生成与发展的根本条件,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只有出现了具体剧目,才能将演员、观众“召唤”至剧场中实现人类“演”与“观”的社会活动,在此基础上发展完善戏曲艺术并实现其认知、审美、娱乐等各项功能。这就不难理解,剧目工作是我们讨论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新中国成立后召开了三次全国剧目工作会议,反映出主管部门和戏曲艺术工作者对剧目问题的高度重视。当传统戏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也主要体现在...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记录是非遗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记录应包括与某项文化有关的完整考察,而且应保持动态更新,把其发展变迁的过程全面地记录入库。非遗名录的建立应抓大放小,能进能出。对于价值不大或随着传承实践发展无法活态保留的非遗项目,无须强行传承,只需以博物馆的物质化方式记录保存。生产性保护不只限于传统手工艺类的生产,民间艺术、民俗节庆都应当面向市场、转化创新,与当下审美、应用场景相结合。非遗整体性保护的目的是保护非遗的文化生态和传承环境。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商业开...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在当代中国,已由单一行业行为演进为多领域广泛参与的社会事项。其一,“非遗热”持续升温,非遗的内涵及价值在各类大众传播实践中得到愈加广泛的传递,传播促传承的效应已经显现;其二,蓬勃发展的文化消费市场及制造业、服务业等各行业“产业文化化”趋势,为非遗资源提供了宽泛而多元的传播载体与场景,在生活日用与艺术欣赏之间开辟了文化传播的新路径;其三,社交媒体已由人际沟通工具升级为文化传播的主流渠道,基于网络社交的“圈层文...
查看更多
论坛
谈起木偶艺术发展,我常想一个创新问题。 有人会说,木偶艺术是非遗,谈创新可能会产生“误导”,会伤害传统,使传统艺术变得面目全非。在我看来,非遗剧种的发展,应该是传承和创新“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创新要以传承为本,没有传承的创新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可能有真正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任何非遗剧种,没有创新就不能发展,就会老化、僵化,最终从“活化石”变成无生命的真化石。 考察泉州一带的木偶艺术时,就能深深感受到这一点。以晋江布袋戏为...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