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论坛
【摘要】红色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红色”主题内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体,主要通过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传统舞蹈等形式表现出来。红色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红色资源立法等进行分散式、混合式的保护,尚未体现对其保护的特殊性,有待充分发挥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中国需要继续完善红色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制度,确立认定的“一般标准”和“特殊标准”,完善保护单位制度,合理建立旅游开发机制...
查看更多
论坛
多年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社会各界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做法。高校作为非遗传承基地、教育基地、研究基地,在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过程中,如何助力非遗传承?有哪些可借鉴的发展模式? 2016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BMW宝马共同建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BMW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基地”(简称“创新基地”),走出了非遗创造性转化及市场化助力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一条新路。创新基地最重要的特点是通过“一对一”“做中学”的模式,让带有传统文...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当代的“世界性新生事物”,具有强烈的遗产政治学的色彩。我国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强力推动的“非遗保护”包含着在世界彰显“东方价值”的战略意图,取得了伟大成就。然而,从学科角度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关涉的范围宽,边界广,内涵多,形式杂,与相关学科交错、交叉、交集现象严重。如何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性,需要在方法论,尤其是在方法上有所侧重。面对当今学科细化的趋向,整合性的方法特别值得提倡,比如博物民族志。 【关键词...
查看更多
论坛
今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也是中国非遗保护工作正式纳入政府主导20周年(从2003年2月原文化部启动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并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算起;2005年起改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年来,我国的非遗保护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持续关怀和多次指示与批示引领,特别是2019...
查看更多
论坛
彩调剧《新刘三姐》剧照  在全国南戏展演上亮相的柳子戏《张飞闯辕门》剧照 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剧照  京剧《四郎探母》剧照  今年以来,我国舞台演出市场加速回春,其中,传统戏曲领域更是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戏曲界应如何抓住戏曲复苏这一难得的机遇,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一、经典剧目轮番上演,各...
查看更多
论坛
《鱼船灯》 《割莜麦》 《老箭手》 《挂红灯》 《马背祝福》  中国剪纸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她在民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如何认识剪纸的本源、传承的命脉,如何在新时代弘扬发展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剪纸传承人义不容辞的时代任务和历史使命。 传承人的根本要务 作为一名剪纸传承...
查看更多
论坛
黄色云龙妆花纱袷龙袍(配图:由故宫博物院提供) 红色寸蟒妆花缎棉行服(配图:由故宫博物院提供) 月白缎织彩百花飞蝶袷袍(配图:由故宫博物院提供) 云锦三角包(图片:金文) 高山流水·云锦新中式屏风(图片:金文) 缠枝牡丹金宝地锦·局部(配图:由故宫博物院提供) 清代在京师(今北京)以及...
查看更多
论坛
《玛纳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为“柯尔克孜族古代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部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美学和文化价值的史诗。其创作和传承已有千年的历史,自然地融合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审美观念。本文从民族美学和文化价值两个方面来探讨《玛纳斯》的独特之处。 一、民族美学 千年来,柯尔克孜族人以口头形式传唱《玛纳斯》,将柯尔克孜族的古代生活完美地融入口头叙事中,表现了《玛纳斯》史诗独特的语言艺术以及“玛纳斯奇”高超的表达能力。近...
查看更多
论坛
2004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项举措反映了国家对于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心。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的21世纪,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非遗”问题的提出可谓是掷地有声。《重振手工 激活民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集》是站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提手工,寄予了深切的时代诉求,作者将手工艺及民间美术的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兼容并蓄,提出具有战略性的发展策略。该书的观点对于我们从理论上更明确...
查看更多
论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趋势研究——以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名录列入机制全球反思专家会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非遗保护本质上应属于一种国际文化政策实践。既有研究倾向于将非遗保护实践视作一种原文化的干预,理论旨趣主要落脚于由非遗引发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及过程的学理性考察,对生成本土话语的国际文化政策实践的历史爬梳及现状研究则不太关注甚至有所排斥。有鉴于此,有必要拓展既有非遗学理研究的理论视域,将...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