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0067)
机构
(1)
政策
(137)
资讯
(7275)
清单
(93)
资源
(1096)
学术
(1187)
百科
(1)
其他
(277)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文旅融合下中国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
2023.10.20
论坛
民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艺术。同时,民歌以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民族文化特征为高校美育提供着丰富的素材与有效途径,具有内在逻辑及实现形式。21世纪以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歌也在文旅融合下获得了新的机遇与可能性。本文将阐述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意义,并对发展路径进行思考,提出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坚持不断创新“文化+”,推动音乐产业转化,将
非遗
...
查看更多
钱永平:可持续发展视域中的
非遗
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山西为例
2023.10.17
论坛
【摘要】世界遗产、全球重要农业遗产正从不同方面助推生物多样性保护。许多
非遗
传承群体对生物多样性是友好的,如山西的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一些传统技艺的恢复性传承对农业传统品种的保存、生态环境的保护产生重要影响。生物多样性是
非遗
传承的生计基础,影响
非遗
的存续力。在
非遗
认定中应纳入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评定,将地方民众视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
非遗
的重要力量与受益群体。 【关键词】
非遗
;生物多样性;包容性发展;可持续发展 1...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短视频传播策略
2023.10.16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迭代,新的传播形态不断涌现,深刻改变着社会信息的...
查看更多
海南传统音乐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
2023.10.13
论坛
海南传统音乐文化资源丰富,有儋州调声、黎族民歌、崖州民歌、苗族民歌、临高渔歌、海南八音器乐、黎族竹木器乐、海南斋醮科仪音乐、疍民咸水歌等。海南传统音乐丰富多彩,本土文化特色浓厚,是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海南传统音乐在传承与传播中,因为传承的社会生态系统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传唱语言的局限,导致海南传统音乐至今未能形成规模化发展。因此,在挖掘海南本土文化特色,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文艺窗口建设的背景下,海南传统音乐具有极为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
查看更多
宣炳善:民俗文化学研究的生活方式论探索——评《民俗文化学》
2023.10.08
论坛
民俗学在20世纪初由周作人等学者介绍到中国以来,通过顾颉刚、江绍原、钟敬文、黄石、刘魁立、乌丙安、刘守华、刘铁梁、陈勤建等现当代民俗学家的不懈努力,已取得不少成绩。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征集处,并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刊载全国征集的歌谣选。自此,钟敬文指出,中国现代性质的民俗学学科发端于1918年北京大学的歌谣运动①。中国民俗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学科探索与发展,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格局已经明晰,并形成了三种研究范式。这三种研究范式分别是民俗文化学...
查看更多
朱慧颖 金通:中国传统制茶技艺述略与价值阐释
2023.09.15
论坛
【摘要】在与大自然的互动中,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制茶技艺。从唐以来的文献中梳理关于茶叶加工工艺的记载,不仅为勾勒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的历史面貌,也是为在该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情况下,进一步挖掘其在当代的价值,如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茶业经济价值、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等,以推进该
非遗
项目的保护传承。 【关键词】制茶技艺;
非遗
;传承;价值 制茶技艺是中国人的发明创造,也是人类共享的非物质文...
查看更多
王庆贺 王潇丨身体记忆与实践:清水江中上游苗族刺绣文化基因的形成机制
2023.09.11
论坛
【摘要】清水江中上游苗族刺绣的文化基因显见于技法、纹样、结构要素,其形成离不开绣娘群体的身体实践。身体实践过程有着对技艺的承续和记忆的再现。绣娘们在长期、反复的生产和创作实践中形成对苗族刺绣的使用惯习,并逐渐内化为身体记忆,成为苗族刺绣独特的文化基因。同时,绣娘们技艺经验的积累,在视觉化过程中促进了刺绣纹样的转化和程式化,以二接式、三接式、中心式、T型式、层级式为特点的图式,都凝结着世代相传的文化价值与智慧。 【关键词】苗族刺绣;文化基因...
查看更多
覃代伦:刺绣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文化交融中的保护与传承
2023.09.08
论坛
【摘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刺绣艺术,代表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符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以汉族为主体的22大绣种,和以蒙古族、满族、黎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为主体的17大绣种,都是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历史典籍和实物互证,可以发现以汉族为主体的蜀绣、苏绣、湘绣和粤绣“四大名绣”与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黎绣、壮绣、蒙绣、堆绣、花毡等制...
查看更多
影响世界的珠子——写在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十周年之际
2023.09.04
论坛
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以算理算法为理论体系,运用口诀通过手指拨珠进行数学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的知识和实践,是中国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文化认同的符号。从已发现的历史文物和古籍中,可以看出珠算产生和发展的大体轮廓,即源于商周,始于秦汉,臻于唐宋,盛于元明;且至迟从宋朝开始,逐步替代了其他的计算技术、方式和计算工具,至明代独领风骚,一直发展到今天。珠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有“世...
查看更多
刁国炎 刘芳 左智凯: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空间分布及生态观研究
2023.09.04
论坛
【摘要】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受极为复杂的地形地貌、降水条件和水文、区位小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形成了山地农耕高牧经济体育文化类型区,农耕体育文化类型区,稻作、热带农耕兼渔猎体育文化类型区等生态文化遗产空间,其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观抚育了多样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生态观大多来自神话传说,强调人神同在、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念,反映了各种社会发展阶段并存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梯形形态,其体育生态意识尤以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为主,体现了体育文化的群族性和地域性、节庆...
查看更多
1
4
5
6
7
8
119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