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专题报道
  自2001年昆曲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走过16个年头,成为新时期我国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深受广大群众拥护支持、各级政府重视的一项民生工程。    2005年12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要求,对文化遗产丰富且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的区域,要有计划地进行动态的整体性保护。2010年2月,文化部印发《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国家级文化生态...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自2007年以来,文化部先后批准设立了闽南、徽州、热贡等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涉及17个省区市。参照这一理念和做法,各省区市也设立了特色鲜明的14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有利于在非遗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区域探索整体性保护,这是中国在非遗保护领域的一大创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文化传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当地的社会人文、自然等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失去了特定的环境...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由文化部主办,曼谷中国文化中心、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和广东省艺术品行业协会共同承办的“中国非遗文化周”开幕活动3日在曼谷中国文化中心举行。中国驻泰使馆文化参赞陈疆、曼谷中国文化中心主任蓝素红、泰中文化促进委员会副主席班迪·诗力丹荣、广东省艺术品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宁一等中外嘉宾和当地民众出席开幕式。  为保护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政府于2006年设立了“文化遗产日”,2016年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国非遗文化周”系列活动以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泰...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2017年6月2日上午,由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共同举办的“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员刘魁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巴莫曲布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等多位专家,以及东阳木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陆光正、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等非遗传承人代表,共同就非遗保护的问题、理念、探索、实施等话题开展研讨。作为非遗保护领域的知名专家,刘魁立着重谈到...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今年6月10日,将迎来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文化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精神,更好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在文化部非遗司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前期筹备,由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牵头,联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遗办公室、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国际时装周组委会、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服饰研究所等单位,将于6月5日至6月10日,在恭王府推出“锦绣中华——2017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其中包括:六场以中...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6月5日,由中国文化报社、浙江省文化厅、湖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德清)论坛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举行。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副董事长、中国文化报社总编辑宋合意,浙江省文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陈瑶,湖州市副市长闵云,德清县委副书记、县长王琴英出席会议。本届论坛以“传统文化与精神家园”为主题,旨在加强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经验的系统总结和理论阐释,加强对非遗保护传承的前瞻性、针对性政策、措施的研究、探讨,交流经验、推动实践。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荣...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2006年,国务院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文化遗产日”。2016年,国务院将之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主题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各地纷纷安排计划、推出活动,迎接遗产日的到来,推动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    云南:举办系列精彩活动    今年遗产日,云南准备了传统歌舞乐展演、传统技艺展示、文化遗产知识讲座、文物鉴赏、文化遗产图片展览等多项内容。    6月10日至12日,云南省2...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6月3日,由江苏省文化厅、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江苏省非遗保护中心、连云港市文广新局承办,徐州、淮安、盐城、宿迁四市文广新局联袂协办的“相约山海 精彩江苏”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苏主会场—苏北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在连云港开幕。省文化厅副厅长吴晓林,连云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滕雯,连云港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于丽华,连云港市副市长黄远征,连云港市政协副主席匡中远,以及省非遗保护中心、徐州、淮安、盐城、宿迁、连云港苏北五...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三灶鹤舞、定家湾茶果、三灶编织……这些一度散落在金湾民间的记忆,在各方的齐心呵护下成为市民耳熟能详的非遗保护项目,传承着民族文化。有专家提出,活态传承才能让非遗“长生不老”。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金湾区宣布一个重要信息,将与高校合作,把非遗项目变成产品,让“非遗”也具有造血功能。  采集 跑遍30余自然村寻老人唱民歌  2009年,在由上自下掀起的非遗保护呼声中,郑洲群入职三灶镇文化服务中心,专职负责发掘、申报三灶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当时...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说起“天府之国”巧夺天工的传统手工艺,很多人会想到精美绝伦的蜀绣、蜀锦,以及亮丽典雅的漆器。但除此之外,还有一项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成都银花丝,多年来“养在深闺人未识”。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银花丝的制作已有2000多年历史。近日,记者走进成都银花丝非遗传承人道安的工作室,零距离探访银花丝制作工艺及传承现状。工作室内,学员正在进行“压丝”操作(摄影:吕杨)  作为成都市著名的传统特种手工艺,银花丝产品采用高纯度的白银为材料,手工精制而成。艺人...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