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14 星期三 农历四月十七 立夏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0067)
机构
(1)
政策
(137)
资讯
(7275)
清单
(93)
资源
(1096)
学术
(1187)
百科
(1)
其他
(277)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方言没了,方言曲艺咋活?
2015.02.02
论坛
“城镇化”或者准确地说是“新型城镇化”,无疑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又一曲雄浑交响。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而言,也必定是一道亟待回应和破解的时代难题。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城镇化进程中保护
非遗
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维护
非遗
所以承续发展的“文脉”不被切断。 所谓“文脉”,是指“文化上的脉络,文化的承启关系”。对
非遗
而言,“文脉”就是形成的渊源和发展的理路,就是保障
非遗
所以形成和传续的各种必需的生态要素。传承和保护
非遗
,说到底,无非是使不...
查看更多
即墨地儿,醉人乡音听柳腔
2015.02.02
专题报道
“进了即墨地儿,踩了两脚泥儿,吃着地瓜干儿,听着柳腔戏儿。”在旧时,听一曲醉人的柳腔是即墨民众的主要精神食粮;而在新时期,凭借浓郁的乡情音韵、通俗的新老剧目,柳腔仍是活跃在即墨一带的文艺形式之一。柳腔一响,“针尖扎在指头上,枕头当成孩子抱”的现象今古皆然。 婉折声腔迷倒新老观众 “乾隆年间,即墨以西水旱、虫灾相继来袭,群众背井离乡,来即墨者甚多。因乞讨困难,便利用他们当地的小调,在乞讨时演唱。”即墨市柳腔艺术中心(即墨柳腔剧团)主任于正建介绍...
查看更多
青州花毽:多姿婀娜 魅力独特
2015.02.02
专题报道
每当朝阳当空,青州古城的
非遗
展演现场便涌现出一群踢毽的男男女女;或单人,或三五成群,时而凌空腾跃,时而俯身勾踢,那如燕的身姿和婀娜的形态伴着上下翻飞、五颜六色的花毽,吸引外地的游客不断发出阵阵地叫好声。 青州花毽由古老的运动“蹴鞠”发展演变而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说,鲁国有一蹴鞠爱好者,做了一个小球,内以羽毛填充,供儿子玩耍。这种玩具被称为“蹴毛丸”。由于“蹴毛丸”空心、有弹力,内装羽毛较为轻巧,很适合老人、幼儿玩耍,因而迅速发展,广为流...
查看更多
赫哲族伊玛堪“混搭”望奎皮影戏:两项世界“
非遗
”首次“珠联璧合”
2015.02.02
其他新闻
当赫哲族说唱艺术伊玛堪“混搭”起望奎皮影戏,这两项世界“
非遗
”的首次结合试图让古老说唱艺术中的故事、人物“活过来”,这项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让人们感到耳目一新。 1月30日下午,原创赫哲族伊玛堪皮影戏《西温莫日根》在哈尔滨首演。莫日根,即赫哲语中的“英雄”,西温莫日根是一个个脱胎于赫哲文化中的经典英雄人物形象,他在历经苦难战胜敌人后重建家园。 在这部皮影戏中,活灵活现的皮影人物演绎着古老赫哲英雄的故事,跌宕的情结中还穿插传统的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新颖的...
查看更多
苗族芦笙制作的“最后守望人”——莫厌学
2015.01.30
人物
芦笙是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苗族最常用的一种乐器,在贵州各地的苗族村寨里,每逢节假日,苗族民众必定会举行芦笙会。因此,芦笙是苗族文化中的一个符号和象征,也是苗族民众的思想纽带和精神支柱。 贵州雷山县丹江镇排卡村的芦笙制作已有400多年历史,该村80户人家中就有12户是芦笙制作专业户,年加工芦笙超万支,产值30余万元,被誉为“芦笙制作第一村”。 今年63岁的苗族汉子莫厌学,是排卡村一名拥有国家级
非遗
第一批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称号的艺师...
查看更多
赫哲族鱼皮画活了
2015.01.30
专题报道
生活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人,就地取材,把大马哈鱼皮通过剪、刻等手工方式,制作出精美的鱼皮画。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这项古老的技艺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和传承乏力的尴尬。自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带有赫哲先民“逐江河而生”的渔猎文化基因的古老技艺,一直在寻找破解传承窘境的出路。 哈尔滨工程大学用“一所学校”支持“一个
非遗
项目、一位传承人、一门课、一本书、一个团队、一个创业公司”的“哈工程模式”,为高校发挥文化传承...
查看更多
“大家乌丙安”与“大家的乌丙安”
2015.01.30
人物
乌丙安(1929— ),蒙古族。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辽宁大学教授。著有《民间文学概论》、《民俗学丛话》、《中国民俗学》、《民俗学原理》、《民俗文化新论》、《中国民间信仰》、《神秘的萨满世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等专著。 得识乌丙安先生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校内各种讲座中,屡被先生的渊博学识和幽默自如的表述所吸引。后考入先生门下,从习民俗学。硕士生三年的光阴...
查看更多
“新型城镇化”改造 应维护
非遗
承续的“文脉”不被切断
2015.01.28
论坛
“城镇化”或者准确地说是“新型城镇化”,无疑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又一曲雄浑交响。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而言,也必定是一道亟待回应和破解的时代难题。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城镇化进程中保护
非遗
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维护
非遗
所以承续发展的“文脉”不被切断。 所谓“文脉”,是指“文化上的脉络,文化的承启关系”。对
非遗
而言,“文脉”就是形成的渊源和发展的理路,就是保障
非遗
所以形成和传续的各种必需的生态要素。传承和保护
非遗
,说到底,无非是...
查看更多
让
非遗
“活”起来——湖南
非遗
保护现状探析
2015.01.26
专题报道
2014年底,在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湖南有19个项目入选,数目排全国第六位。 “
非遗
”,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这称呼太雅,可其实它们都渗透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如果你到湘西看一场傩戏,这可是国家级的
非遗
项目;如果你穿一件有湘绣元素的衣服,湘绣制作技艺同样是国家级
非遗
项目;如果你去吃一碗杨裕兴面条,其制作技艺也是省级
非遗
项目。 保护
非遗
,不仅是国家行为,也是世界行动,因为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意义非凡。 可...
查看更多
“
非遗
”走出去的路径选择与建议
2015.01.22
论坛
【核心提示】“
非遗
”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实现走出去战略,需要从五千年的沉淀中站立起来,这不仅考验着我们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的智慧,也考验着我们面对世人、面向未来的魄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
非遗
”)是中华民间文化凝结出的最亮丽、最精彩、最生动的“宝贝”,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在过去10年里,对“
非遗
”的保护证明,以保持“
非遗
”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
非遗
”转化为文化产品的生产性保护方式是卓有成效...
查看更多
1
888
889
890
891
892
1007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