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21 星期四 农历闰六月廿八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0197)
机构
(1)
政策
(138)
资讯
(7391)
清单
(94)
资源
(1101)
学术
(1194)
百科
(1)
其他
(277)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非遗
知识产权保护难点多
2015.03.18
论坛
云南的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技艺的产生和发展源自当地的少数民族部落、群体,通过传承人的薪火相传得以保存、传续并不断地发展壮大。许多具有独特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
非遗
技艺,凝结着特定群体的智慧创造,具备知识产权的一些特征,然而,运用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理论体系,在确定
非遗
技艺的权利主体和独创性时又似乎无从下手。笔者试从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保护的视角,探讨
非遗
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问题。 云南
非遗
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查看更多
非遗
:哪些可以“模仿”,哪些不能“山寨”?
2015.03.18
论坛
20世纪90年代末,雕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文乾刚创作了一款直径30厘米的雕漆盘,很快就被两家工厂无偿拿去仿制。那款作品作为这两家工厂的畅销产品卖了20多年,收入估计有几千万元,但文乾刚始终没有收到过任何创作设计费用……目前,法律上对
非遗
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有较多空白,
非遗
作品的创作者想要维权不太容易,
非遗
产品权利人的认定问题也很难明确,传统技艺是否构成商业秘密等许多问题也是学术界和司法界一直讨论不休的问题。 去年底,北京、广州、上海三地知识产权法...
查看更多
城镇化如何与
非遗
保护同行
2015.03.09
其他新闻
“
非遗
保护问题和雾霾问题一样,值得全社会关注。”今年两会上,当被问及
非遗
保护问题时,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如是说。 田青向记者展示了他手机里保存的一段视频,视频是他今年春节期间前往陕北基层考察的见闻:一个村庄偌大的戏台上,演员卖力地表演当地传统戏曲,台下却空无一人。据他介绍,这个村庄正在空巢化,年轻人纷纷进入城市,留守的当地人更愿意待在电视和电脑前。“这让我感到很苍凉。”田青说。 田青的话道出了我国日渐加速的城镇化过程中
非遗
...
查看更多
南北
非遗
精品展无锡启幕
2015.03.05
其他新闻
“千秋古运,手创传奇。”2015南北
非遗
精品展暨中华手作嘉年华活动3月3日在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清名桥古运河景区开幕。活动汇集了印染、织绣、雕塑等150多个品类的手工作品10万余件,这些作品出自国内28个省区市的手工艺爱好者及年轻设计师之手。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兼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刘承萱,无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国中,无锡市南长区委书记秦咏薪等与广大市民一起观看了
非遗
精品展。 清名桥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一段,是保存风貌最完整、保存...
查看更多
高密茂腔:在传承中发扬剧种风格
2015.02.15
专题报道
莫言在小说《檀香刑》里多次提到家乡高密一带的“猫(茂)腔”,这种声腔演唱起来委婉幽怨,深受农村观众尤其是广大妇女的喜爱。“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沿上,锄头锄到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在百姓中流传的这句俗语,形象地展示了其受欢迎的程度。 融会吸收 自成风格 高密市艺术剧院茂腔演员孙秀芝介绍,茂腔是在民间花鼓秧歌的基础上,以“姑娘腔”为主调形成的戏曲声腔,在民间又有“扭股子”“轴棍子”“正歌子”等不同的叫法。历史上,茂腔曾广泛流传于胶州、胶南、高...
查看更多
方言没了,方言曲艺咋活?
2015.02.02
论坛
“城镇化”或者准确地说是“新型城镇化”,无疑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又一曲雄浑交响。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而言,也必定是一道亟待回应和破解的时代难题。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城镇化进程中保护
非遗
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维护
非遗
所以承续发展的“文脉”不被切断。 所谓“文脉”,是指“文化上的脉络,文化的承启关系”。对
非遗
而言,“文脉”就是形成的渊源和发展的理路,就是保障
非遗
所以形成和传续的各种必需的生态要素。传承和保护
非遗
,说到底,无非是使不...
查看更多
即墨地儿,醉人乡音听柳腔
2015.02.02
专题报道
“进了即墨地儿,踩了两脚泥儿,吃着地瓜干儿,听着柳腔戏儿。”在旧时,听一曲醉人的柳腔是即墨民众的主要精神食粮;而在新时期,凭借浓郁的乡情音韵、通俗的新老剧目,柳腔仍是活跃在即墨一带的文艺形式之一。柳腔一响,“针尖扎在指头上,枕头当成孩子抱”的现象今古皆然。 婉折声腔迷倒新老观众 “乾隆年间,即墨以西水旱、虫灾相继来袭,群众背井离乡,来即墨者甚多。因乞讨困难,便利用他们当地的小调,在乞讨时演唱。”即墨市柳腔艺术中心(即墨柳腔剧团)主任于正建介绍...
查看更多
青州花毽:多姿婀娜 魅力独特
2015.02.02
专题报道
每当朝阳当空,青州古城的
非遗
展演现场便涌现出一群踢毽的男男女女;或单人,或三五成群,时而凌空腾跃,时而俯身勾踢,那如燕的身姿和婀娜的形态伴着上下翻飞、五颜六色的花毽,吸引外地的游客不断发出阵阵地叫好声。 青州花毽由古老的运动“蹴鞠”发展演变而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说,鲁国有一蹴鞠爱好者,做了一个小球,内以羽毛填充,供儿子玩耍。这种玩具被称为“蹴毛丸”。由于“蹴毛丸”空心、有弹力,内装羽毛较为轻巧,很适合老人、幼儿玩耍,因而迅速发展,广为流...
查看更多
赫哲族伊玛堪“混搭”望奎皮影戏:两项世界“
非遗
”首次“珠联璧合”
2015.02.02
其他新闻
当赫哲族说唱艺术伊玛堪“混搭”起望奎皮影戏,这两项世界“
非遗
”的首次结合试图让古老说唱艺术中的故事、人物“活过来”,这项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让人们感到耳目一新。 1月30日下午,原创赫哲族伊玛堪皮影戏《西温莫日根》在哈尔滨首演。莫日根,即赫哲语中的“英雄”,西温莫日根是一个个脱胎于赫哲文化中的经典英雄人物形象,他在历经苦难战胜敌人后重建家园。 在这部皮影戏中,活灵活现的皮影人物演绎着古老赫哲英雄的故事,跌宕的情结中还穿插传统的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新颖的...
查看更多
苗族芦笙制作的“最后守望人”——莫厌学
2015.01.30
人物
芦笙是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苗族最常用的一种乐器,在贵州各地的苗族村寨里,每逢节假日,苗族民众必定会举行芦笙会。因此,芦笙是苗族文化中的一个符号和象征,也是苗族民众的思想纽带和精神支柱。 贵州雷山县丹江镇排卡村的芦笙制作已有400多年历史,该村80户人家中就有12户是芦笙制作专业户,年加工芦笙超万支,产值30余万元,被誉为“芦笙制作第一村”。 今年63岁的苗族汉子莫厌学,是排卡村一名拥有国家级
非遗
第一批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称号的艺师...
查看更多
1
901
902
903
904
905
1020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