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29   星期二   农历闰六月初五   大暑 大暑
搜索
专题报道
“世界级非遗”黎锦两年抢救记 多形式传习织女  五指山番茅村,国家非物质遗产项目黎锦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兰香(左)。  双面绣图案精美。  保亭甘什岭海南原住民文化游览区全面展示黎族传统黎锦编织。  抢救“非遗”黎锦  国家“非遗”黎锦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的容亚美。  2009年10月,黎锦染织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政府在申报这一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时,曾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郑重承诺,保证使黎族的这一传统技...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重申报”“轻保护”,原因何在    正如许多专家所指出的那样,随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陆续公布,许多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一旦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工作似乎也就此终结。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重申报”、“轻保护”。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以为原因不外以下几点:    首先,在与经济效益有关的遗产项目上,常常会由于申报成功后的“重开发”而导致了客观上的“轻保护”行为的发生。在中国,许多地方对非物质...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利用平衡统一是关键 纳西古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文化旅游具有天然的亲和力,但“非遗”资源的活态性、脆弱性、乡土性等特点,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应有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原则。笔者认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实现“非遗”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传承的良性互动,需处理好三种关系。    时间与空间相统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某一社区长期以来社会实践的产物,具有其自身的演化规律。为了发展旅游业,许多地方政府部门和旅游业界强行改编传统文化,破...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汉文《大藏经》木质经版清洗保护启动   近七万块270多年前的木质经版将经过清洗重新付印。2月28日上午记者在《清敕修大藏经》清洗保护项目现场看到,工人们正在对大藏经进行保护的第一道工序——清洗经版。  《清敕修大藏经》一般称为“大藏经”,简称“龙藏”。其经版是我国保存至今唯一一套木板雕刻的汉文大藏经版,它是中国最后一部官刻大藏经。全书不仅有佛教经典,还收录了元、明、清历代高僧大德的章疏、语录、史传和目录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日常生活等...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生产性保护传承之路 谁会是下一代传承人? 2月15日,河北省迁安市赵店子镇马古寺村郭宝(右)、陈海云(左)在演示皮影。2000年起,郭宝夫妇俩人开始探求钻研皮影雕刻技艺,发掘整理了几千种皮影造型,并成立了皮影传承工作室。冀东地区皮影已流传了上千年,已被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胡琳泊摄葡萄常、面人彭、内画刘及景泰蓝工艺传承人黄小群等大师非遗项目20余种260余件艺术作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博览会上展出。新华社记者 汪永基摄 在第四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
查看更多
论坛
乔晓光:民间文脉的守护者陶 莹    1957年7月生于河北邢台。1982年河北师范大学艺术系中国画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现在为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人文学院文化遗产学系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委员会评委、2011年任中国民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    从1986年开始,近二十年时间考...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大唐西市:产业路上的文化担当任学武     兴建座博物馆,让盛唐的印迹传之后世:牵头一个“彩绘丝路”,推动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引进“陕西非遗城”,给民间艺术全新的展示平台;举办三大文化会展活动,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产业,还是文化事业?    当这一切的担当者是家民营企业时,恐怕许多人难以置信。而这一切,就是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所组织实施的,其所搭建的平台,就是西安大唐西市——一个因文化产业发展与勃兴而崛起的我国西部乃至全国文化领域的新地标...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古老“南戏”重放异彩 发展前景甚佳          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源于温州,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14世纪中叶,其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堪称南戏顶峰之作出自瑞安才子高则诚之手的《琵琶记》,被译为多国文字,享誉“南曲之祖”的美名。然而,万物总逃不过新旧更迭的命运,南戏也...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王文章委员:要对非遗生产性保护实行税收优惠      两会期间,结构性减税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而在文化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同样需要减免税收。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今年的提案就关注了这一问题,他建议,国家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实行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    5年前,王文章委员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生产性保护”的概念。经过5年的具体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得到广泛认同。在...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湘剧面临传承危机 排演剧目不到100出 黎鑫  陈飞虹 湘剧《百花赠剑》剧照湘剧《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剧照湘剧变脸     2012年1月5日下午3点,湖南省湘剧院的排练舞台上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5位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的湘剧老演员冒着严寒,在此排演折子戏《五台会兄》。在这个不足100平方米的排练室内,随处可见破桌椅、道具箱、建筑木材等,部分天花板甚至出现了开裂的痕迹。    今年73岁高龄的湘剧演员沈青麟告诉记者,为满足戏迷的观赏需求,他们正在为“湖南...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