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18   星期五   农历六月廿四   
搜索
其他新闻
项兆伦副部长在新疆哈密市主持召开传统工艺工作站试点工作现场会 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一行赴哈密市调研新疆传统工艺     3月11日,在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下,“雅昌文化集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驻新疆哈密市传统工艺工作站”在新疆哈密市成立,这是企业、高校和地方联合设立的我国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振兴传统工艺”的部署要求,在实践中探索传统工艺振兴的新举措。   3月8日至11日,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一行赴哈密市调研。11日...
查看更多
论坛
  从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开始,由政府主导的非遗保护工作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15年来,从提倡“保护为主”,到强调“传承发展”,再到如今提出“振兴传统工艺”,一系列措施的推出,折射出国家对非遗工作重心的层层推进,也折射出人们对非遗认识的不断发展。   伴随农耕文明发展起来的非遗应如何融入现代生活?培育工匠精神、振兴传统工艺,当务之急要做好哪方面的工作?日前,本报记者约请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就此话题展开了讨论...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水木清华,生机勃勃;“研培计划”,初结硕果。3月28日,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厅,琳琅满目的非遗创意作品,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一件件匠心独运的“毕业设计”,诠释着41名学员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两期研修班的满满收获。当天,前来参观“非遗进清华——‘研培计划’试点成果汇报展”的文化部部长雒树刚指出:“要抓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这项重要‘文化工程’,加强非遗生产性保护,使非遗...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日前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试点成果汇报展”上,精湛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结合,给人们带来许多惊喜。不少观众表示,如果这些作品出现在市场上,他们会马上买回家。   本次展览展示了两期非遗研修班学员作品、结业创作指导教师作品以及非遗研习项目部分中期成果,共140套、300余件作品,反映了来自全国各地38名非遗传承人的精湛技艺、研修学习成果以及未来发展潜质。   专家评价,这些创新作品是传承人经过清华研修后的尝试,在...
查看更多
论坛
  不是不该“说”,而是着重“做”   文化遗产有物质的载体,更有无形的精神,二者有时介体不同,有时又一体两面。   物质文化遗产以物存世,较早地得到了我国文化研究领域方面专家的重视与保护;相反,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无形抽象,在我国被重视的程度一直不够。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9项代表作获得通过,中国昆曲入选。自此,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渐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尤其是在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
查看更多
人物
 2012年,姚建萍(左前)领衔带领团队创作苏绣巨作《春早江南》,作品悬挂于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厅门口。   “姑苏台榭倚苍霭,太湖山水含清光。”白居易笔下的太湖静谧而深远。   太湖之滨,时近春分,料峭微寒。苏州镇湖的新盛茶园,一位柔弱的江南女子,一袭朴素的蓝绒长衣,伫立于茶山山腰的石径之上,远远眺望那“三万六千顷”的浩渺烟波。   她就是被誉为“苏绣皇后”“沈寿传人”的姚建萍,一位视...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传承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匠自在”乳液瓶。 传承明式家具制作技艺的“苏梨”现代新中式家具 “谭木匠”婚庆主题对梳,以原创设计挖掘情感内涵,传承木梳传统制作技艺 “谢馥春”鸭蛋粉联姻扬州漆器,中国化妆品“老字号”重返“少女时代” 结合中国元素和西方裁剪的“香云莎”服饰,让传统香云纱染整技艺与时尚潮流竞相碰撞      传统苏州宋锦织就摩登箱包,成为了“国礼”;有着180余年历史的扬州香粉品牌联姻古老的扬州 漆器,以 时尚“妆容”重...
查看更多
资讯
传承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匠自在”乳液瓶。 传承明式家具制作技艺的“苏梨”现代新中式家具 “谭木匠”婚庆主题对梳,以原创设计挖掘情感内涵,传承木梳传统制作技艺 “谢馥春”鸭蛋粉联姻扬州漆器,中国化妆品“老字号”重返“少女时代” 结合中国元素和西方裁剪的“香云莎”服饰...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康·美萨画派作品 嘎玛德勒,嘎玛嘎赤画派传承人   地处三江流域、号称“康巴腹心”的昌都,是一处被世人逐渐熟知的热土。在其集康巴文化、卡若文化、茶马古道文化、藏东红色文化、东女国文化、三江流域文化为一体的地域文化中,唐卡艺术可谓一枝奇葩。   唐卡,被人形象地称为“可以流动的壁画”,是藏族文化的百科全书。作为从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新绘画艺术,唐卡从公元7世纪有文字记载至今,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昌都的唐卡艺术在与不同地域文化,特别是汉族文化的...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空心、文化断代等各类问题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发性传承趋向弱化。如何让非遗传统可持续发展,做好非遗“技艺”、文化“记忆”与现代生活的交接,是当代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群不可回避的挑战。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应对这一问题的新举措,它于今年1月由文化部、教育部正式启动,在2015年试点的基础上,年内将在中央美院、清华美院、上海大学等57所高校开设非遗研培班,可惠及2万人次非遗传承人群。非遗...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