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7   星期三   农历四月初十    谷雨 谷雨
搜索
专题报道
福建工艺美术大师郑春辉的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图》  原标题:看得见的文脉 诉不尽的乡愁——八闽大地非遗保护实践  作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启泊地之一,八闽大地见证了中原文化、古闽越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碰撞、融合,在此孕育生长的闽文化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传播出去,于文脉绵延中诉说着古韵幽情。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大省之一,福建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条件,保存了大量中原地区已经消失的传统文化。目前,福建省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30项,其中,以泉州提...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山西太谷秧歌(摄影:吴怡)日前,“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山西行在太原启动,来自全国各地52家网络媒体的70余名采编人员在8天时间里分赴山西大同、平遥等地,集中了解了山西省内的非遗保护工作与传承发展情况,并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的文化遗存、多彩的民风民俗交织融合,魅力独具。近年来,山西省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举办了一系列非遗进校园...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原标题:对话传统 聆听新声——第二届“大匠至心”传统工艺振兴杭州(大运河)论坛侧记作为第九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届“大匠至心”传统工艺振兴杭州(大运河)论坛暨“竹韵新声”传统竹制技艺拱墅沙龙日前在杭州举行。30多位非遗保护专家、代表性传承人以及竹制品厂商在千年运河畔坐而论道,以“竹”为切入口,探讨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创新设计、传播推介及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之道,摸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意识、思维和能力,提升非遗竹制技艺类项...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卓有成效的非遗保护工作,使古老的非遗技艺找到新的传承人,重焕生机。江宁路958号4楼的龙凤旗袍制作车间中,18岁的张钦玮和吴雨婷在有条不紊地烫盘扣条,她们是龙凤旗袍物色好的手艺传承人;静安区南山路128弄30号的曹素功墨厂,万余副历经岁月洗刷的珍贵木刻墨模,正在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拓片建档、墨模研究令古老的墨模重回大众视野。近日,经过数月评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公布“墨模抢救整理,探寻非遗记忆的传承与保护”“海派面塑特有原材料配方保护”“上海非遗...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编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六条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和传承场所,展示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 各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各类型展馆孕育而生。如何区别于一般性的博物馆展陈,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进行展示,如何开展展馆建设、管理及运营等等,逐渐成为人们关切和探讨的新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是展...
查看更多
论坛
2017年10月20日,十九大新闻中心在北京举行“加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情况”记者会,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作情况介绍董宁 摄  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20日在“加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情况”记者会上表示,打通公共文化建设最后一公里,是近年来公共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文化部正在采取“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四个有”措施着力解决。  项兆伦指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有三个关键词:基本、标准化、均等化,就是立足基本国情,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着眼点都是补短板...
查看更多
论坛
图为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向与会记者介绍情况 新华网 郝广鹏 摄   2017年10月20日,十九大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加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以下是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有关文化遗产保护内容的发言文字实录:   项兆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我们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指南。近年来,我国文物保...
查看更多
论坛
同志们:我们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对这些年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作阶段性的评估,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进一步明确生态区建设的原则、理念、目标和方向,进一步明确生态区建设工作重点。一、关于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目标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目标是“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遗产丰富——是指存续基础上的继续发展和丰富。设立生态区的前提是遗产比较丰富,我们还是把丰富作为一个建设目标,就是要继续发展和丰富,不断有新的创造。热贡生态区...
查看更多
论坛
2017年6月举办的第六届成都国际非遗节吸引了小朋友参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下开展的保护工作已有16年时间,以2001年昆曲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为时间节点,10余年来,在政府的主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下,我们探索建立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和非遗特点的保护制度和体系,如:非遗资源的调查制度、四级代表性项目保护制度、四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探索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央财政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国务院设立“文化遗产...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甘坑凉帽制作传承人张航燕表演“咬篾”绝活    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筚路蓝缕的客家人在千百年求生存谋发展的征途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现象,留下了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遗憾的是,很多遗产在岁月流转和社会变革中黯然失色,濒临失传的危险。如何保护与传承,是逐步踏上小康之路的当代客家人最深沉的思考。    10月16日,深圳“客家凉帽”歌曲征集大赛在龙岗区吉华街道正式启动,大赛以“把濒临失传的传统手艺写进你的歌里”为主旨,面向全国征集“客家凉帽”主题原创...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