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搜索
陈玉华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7年7月生,安徽省颍上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灯(颍上花鼓灯)代表性传承人。15岁起师从花鼓灯艺人张孝顺学习表演,后在著名花鼓灯老艺人“蒋对子”(蒋茂轩)门下学习。擅长花鼓灯“兰花”角色的表演,在长期琢磨与钻研的基础上,研习出一系列新颖的姿势、动作、扇花和巾花。在花鼓灯小游场游春表演中,步伐和扇法吸收借鉴戏剧花旦的特点,融入戏剧表演中手、眼、身、法等技法,创新使用了叼扇、揉扇和背扇等扇花表演形式。表演中通过戏、乐、逗、玩等传...
查看更多
汪顺庆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9年12月生,安徽省祁门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傩舞(祁门傩舞)代表性传承人。9岁起开始跟随父亲在傩舞班学习舞狮。表演动作灵活跳跃、欢乐祥和,极富趣味性,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是当地最有威望的师傅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带领芦溪傩舞班多次参与省、市、县重大节日庆典和民俗会演等,并应邀到各地展示演出,多次获奖。作为目前祁门傩舞年龄最大的传承人,现在主要担任舞狮技艺传授和鼓乐角色,经其授艺的徒弟,基本可以独立表演。
查看更多
周国平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2年10月生,安徽省郎溪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傩舞(跳五猖)代表性传承人。十多岁时随伯父周际奎学习跳五猖,熟知跳五猖中各种角色,尤其擅长圆润优美的和尚舞步。至今已参加演跳三百余场,屡受好评。长期致力于跳五猖的表演、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后继人才培训等工作,至今已培养出九名跳五猖的传承人。坚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组织队伍参加大型民俗展演活动。
查看更多
余林机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藏族,1967年3月生甘肃省文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傩舞(文县池哥昼)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受祖父、父亲熏陶,喜爱表演池哥昼。1981年跟随继父余杨富系统学习池哥昼的各种技艺,全面掌握了白马舞蹈、歌曲、讲故事等表演形式,精通白马人勒贝、傻巴技艺,致力于白马人故事、歌曲、舞蹈、语言、宗教信仰、民俗等方面的传承。整理白马人故事二十篇三万多字,选入《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故事卷》。曾多次参加市、县、乡组织的重大节日庆典、民俗会演等活动并受嘉奖...
查看更多
林炳光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8年3月生,广东省陆丰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英歌(甲子英歌)代表性传承人。12岁开始跟随余荣等老艺人学习英歌,熟悉英歌的套路、表演程式,对英歌的动作及风格掌握到位。从19岁至今,一边打工一边参加英歌演出,其间除了参加当地一些民间民俗活动外,还编排、组织英歌队伍在省内外表演,并多次获金奖及荣誉称号,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2001年开始授徒传艺,至今已教授徒弟五十多名,使甲子英歌得以不断提高和发展。
查看更多
张中贤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5年5月生,辽宁省大洼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跷(上口子高跷)代表性传承人。受父母影响,自幼喜爱高跷艺术,18岁起跟随杜显文、肖洪勋、齐守忠、仉振合等老艺人学习高跷技艺,并逐渐成长为上口子高跷的第六代传人。年轻时主攻“俊生”,扮相俊美喜庆,善于用肢体语言表现东北汉子热烈奔放的性格,具有较强的现场把控能力。接任上口子高跷会首后,逐渐将重心转向高跷艺术的传承和队伍培养上来,不仅注册成立文化艺术团,还自费筹建传习所,定期开展传统高跷...
查看更多
王宗禄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4年8月生,山东省新泰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跷(独杆跷)代表性传承人。自幼跟随父亲、伯父学习踩跷,在高跷演出中,常常独辟蹊径、别出心裁,在丰富独杆跷高难度动作和优美观赏性上下功夫。经其研究挖掘,单腿跳跷这种已失传的技艺又重现光彩。在《刘海戏金蟾》这一独杆跷经典剧目中,能扮演刘海做双踩、单踩、交叉踩、左单踩、右单踩、蹦跳踩等高难度动作,每次演出都赢得观众的热烈喝彩。为独杆跷的表演、挖掘和传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曾先后三次参加山东...
查看更多
卫平均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2年3月生,河南省沁阳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跷(高抬火轿)代表性传承人。1982年随艺人刘凤楼、张生明学习踩高跷抬火轿,并作为主抬轿手上阵表演。不仅掌握了高超的表演技艺,更勇于继承和创新,将0年8米高跷逐步提高到1年5米高度,从肩抬改为头顶,从单一前后行走改为前后左右转弯行进。积极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在保持项目本真性基础上丰富了高抬火轿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多年来,坚持培养新生力量加入表演队伍,使该项目焕发生机。
查看更多
巨海全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4年4月生,甘肃省永登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跷(苦水高高跷)代表性传承人。1969年开始学习高高跷,坚持苦练数年,技艺不断提高。1974年后,利用闲暇组织踩高跷参加文化活动或社火表演,集管理、训练和表演于一身。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把跷腿由2米增至3米多,更突出了高高跷高的特色。2009年以来,先后多次策划、组织和指导苦水高高跷参加全国及省内多种表演活动。曾获得文化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
查看更多
徐巧青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1年11月生,浙江省瑞安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盾牌舞(藤牌舞)代表性传承人。1967年起跟随父亲徐乃光学练藤牌舞,个人收藏了1953年以来历届瑞安藤牌舞表演队所用的乐器、布景,以及罗汉鞋、头盔、衣裤等服装和藤牌、刀枪等道具,照片、录像等资料。完整保存有1957年进京演出的节目单、剧本、音乐、曲谱、队形绘图以及第三代传承人薛纪芬所著《中国藤牌舞史略》等历史资料。参加省、市、县各级演出活动累计四十多场(次),培养出数十名藤牌舞传承...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