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步入规范里程王文章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存在的基础日渐狭窄,现代生活方式对它的消解,以及灾害性破坏、建设性破坏,都对其存在形态构成程度不同的危害。尤其是一些项目被确定为保护对象后,人们片面地去开发它的经济价值,如对古老村落的过度旅游开发和一些手工艺项目的大量机械复制,使这些项目显现的某种人类文明以及这种文明成长的过程,因我们的保护而消失。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许多已处于生存困境中的项目,进...
查看更多
国家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国发〔2006〕1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现予公布。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保护文化遗产 守护精神家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余杭论坛圆满落幕杭州余杭滚灯表演  浙江文化信息网(苏唯谦):龙舟竞渡,粽子飘香。作为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浙江省重要活动之一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余杭论坛”,5月30日至6月2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成功举办。  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报社、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党委书记郭沫勤,浙江省副省长盛昌黎,杭州市副市长陈重华,浙江省文化厅领导...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遗产日”活动丰富多彩  为迎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的到来,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承办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立意独特的活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以“和鸣――古琴艺术进大学”为主题的活动于6月7日晚在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拉开序幕。这台音乐会以普及为目的,既邀请了吴钊、林友仁、李祥霆等古琴大家,也有十几岁的青少年登场亮相,以传统的雅集形式,将古琴送到北大、清华等高校。这项活动得到了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清华大学...
查看更多
论坛
蒙古族传统音乐在艺术教育中 生态保护之再关注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马铁英   蒙古民族在若干世纪中发展、演进的种族群系史实性研究及结题定论已作为历史文献,是被事实及民族学者群的史考研究证明了的。本文提及只是对民族群系研究范围及区域的限定,并无种族研究之意。   古蒙古人与宇宙、大地、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细石坚砾、溯风浮云以及其它生物种群(牛、马、羊、驼、雁、树、草、花……)和谐共生。他们在与大自然相知相通相融的过...
查看更多
论坛
   赫哲族民间艺术濒临失传                                 ...
查看更多
论坛
         湘西土家族苗族艺术遗产价值                                                                   评估及其保护措施                      湘西州民族文艺创作研究所 张子伟    近十几年来,湘西酉水流域发掘出数十处旧石器、新石器时期遗址,证明一万到五万年以前这里就有土著先民生存繁衍。这一带巫傩文化的积淀特别丰厚。艺术遗产成为其中引人注目的闪光点。其品类繁多...
查看更多
论坛
         正确处理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步伐                      黄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州长 秦东华    一个民族的文化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也从侧面反映出最原始的生活情节及风俗习惯,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沿革的真实写照。就同仁地区流传至今的民族文化而言,古老而纯朴,神奇又壮观,博大且精深。如:同仁地区的《於菟》舞是楚文化中流传至今的楚风古舞,从庄重古朴、粗犷豪放...
查看更多
论坛
        文化多样性与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                                  贾作光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文化艺术的传播速度是以往任何时代都不能比拟的。国际文化艺术的往来、交流与传播,也随着时代的步伐加快,推动着不同国家、地区与民族文化艺术的借鉴、融汇和发展,势头锐不可挡。为此,在国际大家庭中,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必须重视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发展;在借鉴与汲取其他国家与民族的文化...
查看更多
论坛
               青海土族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发展                                曹娅丽 青海艺术研究所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被世人誉为“万山之祖”、“亚洲的脊柱”,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和长江就从这里奔腾而出,浩浩荡荡,一泻千里,滋润了悠悠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世代居住在这块雄奇而神秘土地上的藏、回、蒙古、土、撒拉、汉等各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非常丰富。其中,土族是青海省特有的民族,在...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