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09   星期三   农历六月十五   小暑 小暑
搜索
要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一方面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对于凝聚社区和群体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其保护和传承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即让遗产“活起来”,走进当代社会、走进大众,融入日常生活。 如今,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让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和新媒体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4月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规模...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长城脚下话非遗展示展销活动现场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中办、国办《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部署要求,深入挖掘长城文化价值、景观价值和人文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研讨非遗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发挥的独特作用,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秦皇岛市人民政府于2020年8月8日至11日在万里长城起点——山海关,共同主办“长城脚下话...
查看更多
人物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王文达 兼顾绘画 刻版业内的规矩是学徒三年零一个月出师,王文达十六岁成为画社学员,由于第一年主要学习文化课和专业基础知识,因此在进入画社的第四个年头自己年满二十岁时才正式学成出师。 在这四年的学徒经历中,王文达通过大量的刻版实操反复磨练专业技能,将师父传授的雕刻技法完整掌握,技艺水平日趋精进,成为画社新一代刻工中的杰出人才,只待日后的工作实践中能将所学的刻版技法融会贯通...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有关2018年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总体部署,在厅非遗处指导下,为高质量完成该项工作,省非遗保护中心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实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2018年项目进展情况督查工作,本次督查为期半个月。 江苏省共有15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被列入2018年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名单,涉及8个地区(单位)。为做好本次督查工作...
查看更多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应该是把相关非遗项目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所有人,其中既包括“文化专家”,又包括并不一定熟悉项目具体知识却能理解其意义的大量普通人。他们所构成的非遗传承群体,具有非均质的、多样性的特点,这不仅体现在他们在传承和实践非遗项目过程中表现出的“作为非遗知识保存者的实践者”同“单纯实践者”之间的不同,也体现在他们围绕非遗项目而形成的目的、意愿等方面的差异。而这些不同或差异,在实际操作中,又往往会通过妥协和协商的方式得到缓解,并最终指...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良辰美景,璀璨非遗。8月9日晚,由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精彩夜吉林·2020消夏演出季暨第二届吉林非遗节在长春文庙广场拉开帷幕。   传统戏曲闪耀广场 作为开幕演出,河南豫剧院青年团的豫剧《穆桂英挂帅》为现场观众献上了原汁原味的豫腔豫调,鲜活的人物角色使现场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到了豫剧之美。“唱的真好”“现场看戏的感觉太震撼了!”台上演员们的一招一式,举手投足...
查看更多
论坛
自2007年我国在福建省设立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经过10多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我国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初见规模。 目前,全国已设立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其中11个在民族地区。此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设立了百余个特色鲜明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形成了分层多元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体系。 多年来,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在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促进区域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长城脚下话非遗”长城沿线非遗展览展示活动在秦皇岛山海关古城举办,深入研讨非遗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独特作用;“走进太行”系列——全国青年美术家“行走长城”写生采风创作展览活动,以美术作品的形式展示长城文化;“全国新媒体自驾游长城”活动旨在宣传保护长城、弘扬长城精神……近期,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围绕“长城”主题组织开展多项活动,掀起“长城文旅”热潮。 根据《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我国计划用4年左右时间,到2023年底...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8月10日-14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中心主办的湖北省2020年非遗电商运营培训班在江城武汉火热开班。电商平台业务负责人、非遗传承人及非遗保护工作者等50余人齐聚东湖之滨,围绕“非遗+电商”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呈现了一场火花四射的思维碰撞。 本次培训班是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关于持续推进非遗产品网络销售的通知精神而举办,希望通过此次培...
查看更多
论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中指出:“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被各地人民群众或某些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活动、讲述艺术、表演艺术、生产生活经验、各种手工技艺,以及在讲述、表演、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实物、制成品及相关场所。”这个概念进入中国已经十余年,虽然触及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但在其传承主体、时间、形态、内容和价值的表述上仍欠缺明确的学术定位。 在全球经...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