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9-28 星期日 农历八月初七 秋分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3277)
机构
(5)
政策
(290)
资讯
(7129)
清单
(3477)
资源
(783)
学术
(1328)
百科
(13)
其他
(252)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堆谐(甘孜踢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作为四川甘孜北部地区别具一格的舞蹈流派,甘孜踢踏源于藏族本波教的祭礼舞蹈,最初是从羌姆(寺庙跳神舞)中分流演变出来的。该遗产
项目
主要流布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核心区为甘孜镇,并辐射周边多个乡镇及行政村。 位于雅砻江上游的甘孜县是中国西南文化名城,属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县内地势开阔、天气澄澈晴朗、日照多、辐射强,有“小太阳城”之称,县内温泉遍及,又称为“温泉之都”,还有“康北粮仓”的美名。 该遗产
项目
是集“词、琴、歌、舞、踏点声”为一体的舞蹈表演艺术...
查看更多
宣舞(札达卡尔玛宣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札达卡尔玛宣舞起源于古格时期,是古格宫廷舞之一,属于古格王宫仪仗迎宾歌舞中重要而庄严华丽的部分,广泛流行于古代西藏阿里地区和拉达克一带。后来随着古格王国的消亡,卡尔玛宣舞流落民间,几近消失。近些年来在多方努力下,通过老人们的集体回忆,才在阿里民间慢慢得到恢复。该遗产
项目
主要以家族方式,在西藏自治区阿里扎达县托林、低雅、楚鲁松杰、沙让、普兰县科迦等地世代相传。札达县萨让乡当巴村为札达卡尔玛宣舞的主要传承村落,村里老中青都会跳札达卡尔玛宣舞。 札达卡尔玛宣舞是...
查看更多
灯舞(郧阳凤凰灯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郧阳凤凰灯舞是流传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的一种传统花灯舞蹈形式,民间俗称“玩凤凰”。清光绪初年,郧县老城(现十堰市郧阳区)就有金家巷(汪家)、盐店巷(耿家)、东茶巷(柴家)等知名玩凤凰班底,随着人们对凤灯的喜爱,“玩凤凰”逐渐流布全县。 凤凰灯舞由男性青壮年1人掌凤头,1人掌凤身表演,模仿传说中凤凰的各种形态。另有4盏鲜花灯、2盏牡丹灯、1盏太阳灯、2盏云灯,分别举着立于表演场地四周,起陪衬烘托作用。表演程序按凤鸣、出巢、游园、寻牡丹等套路进行。表演进入高潮...
查看更多
灯舞(青田百鸟灯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青田百鸟灯舞是以鸟为表演题材的传统舞蹈,主要流布于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的鹤城街道、瓯南街道、山口镇、方山乡、仁庄镇等地,并流传到杭州市、衢州市等地。该遗产
项目
历史悠久,据清康熙年间《青田县志·岁时风俗篇》记载,其渊源可追溯至唐景云年间。 青田百鸟灯舞一般先发放灯帖,然后登门表演庆贺。表演时每人手举1盏鸟灯,以2盏插在花瓶灯中的“牡丹花”为领队,凤凰居首,紧跟多种鸟灯,通过“走阵”变化各种队形,演绎“百鸟觉醒”“莺歌燕舞”“孔雀开屏”“百鸟争鸣”“喜鹊衔梅...
查看更多
灯舞(上舍化龙灯)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上舍化龙灯起源于民间闹春灯舞,亦称“花龙灯”,发源于浙江省安吉县梅溪镇上舍村,流传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长兴县和安徽省广德县(现广德市)一带。清嘉庆年间,上舍村杨氏祖先将庙会上演出的花灯串成龙形,扎龙头、龙尾,称“花龙灯”。传至道光年间,艺人杨九林发展出龙灯“四变”,同时配扎12盏花瓶灯,2只头牌灯,演变为化龙灯。 上舍化龙灯表演时由2人执头牌灯领路。进各家拜门时,先以花灯形象在正堂绕廊柱“走阵”,有四角阵、剪刀阵、元宝阵、篱笆阵等。变龙形式有两种:一是在...
查看更多
麒麟舞(睢县麒麟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睢县 睢县麒麟舞流传于豫东地区河南省商丘市睢县的大刘寨村。 大刘寨民间相传,麒麟舞原属明朝宫廷娱乐
项目
。明朝灭亡时,掌管宫廷文化娱乐的文林郎冯玮归隐故里,将一对麒麟皮(道具)带给睢县大刘寨的冯氏族众,并亲授演舞之术。从此,麒麟舞便在大刘寨扎下根。 麒麟舞的表演分为三段:第一段为“盘门”;第二段为平地表演;第三段为桌上表演。麒麟舞的舞蹈动作难度大、步伐跨越幅度高,且大多是武术动作,特别是蹿桌过桥、猫调尾...
查看更多
卓舞(琼结久河卓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琼结久河卓舞流传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琼结县下水乡久河村,是在重要庆典和重大民俗活动中用来激励士气、渲染气氛、指挥协调、助舞伴唱的一种热情奔放的传统舞蹈。该遗产
项目
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载,8世纪在桑耶寺的竣工典礼上,就曾表演过琼结久河卓舞。 琼结久河卓舞表演者分阿热(领舞者)和卓巴(鼓手)两类,一般有8名阿热和若干名卓巴。阿热不带腰鼓;卓巴击鼓,按鼓点节奏起舞,同时甩动长辫随鼓点和舞蹈动作把辫子甩成“∞”形以及“○”形等。琼结久河卓舞中卓巴和阿热跳的果谐及谐钦...
查看更多
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是瑶族人民喜爱的传统舞蹈,是其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积淀的文化结晶,蕴藏着白裤瑶历史、文化、民俗、宗教信仰等诸多内涵。白裤瑶是瑶族的支系,属寨居民族。因男子都穿着长刚过膝的白裤,被称为“白裤瑶”。该遗产
项目
主要流布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八圩瑶族乡,部分流布于车河镇、城关镇和芒场镇,荔波县瑶山乡及河池市侧岭乡亦有少量流布。 “勤泽格拉”是白裤瑶语的译音,意思为“打老猴”。因以铜鼓伴奏又通称“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源自白裤瑶葬礼习俗,属于葬礼...
查看更多
苗族芦笙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苗族芦笙舞(苗语称为“惹捱德亘”)是用芦笙为伴奏、自吹自舞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于贵州省普安县龙吟镇、白沙乡“蒙洒”苗人(苗族川滇黔方言区中的一支苗族)世居村寨的苗族芦笙舞,是一种依存丧祭仪式的传统祭祀性舞蹈。其流布区域位于普安县的北部,属于北盘江南岸地区。 “蒙洒”苗人在黔西北约有十余万人,主要居住在北盘江流域的群山中,以其妇女头饰有一如弯月的木梳,并歪插于发髻之上,故被称为“歪梳苗”。据贵州省《普安县志》记载,“蒙洒”苗人明末迁至普安。明人倪略《南昭野史...
查看更多
羌姆(林芝米纳羌姆)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米纳羌姆”即俗人跳的羌姆,是人们为了驱魔镇邪、庆祝丰收、祈祷风调雨顺的一种民俗仪式,是西藏传统舞蹈形式之一。每逢藏历二月二十八日至二十九日(春播完)和八月二十八日至二十九日(丰收完),西藏林芝地区群众就聚在一起,通过举行米纳羌姆活动来祈祷和祝福。该遗产
项目
主要流传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林芝县米瑞乡、林芝镇一带,集中流布区为林芝县林芝镇尼池村、卡斯木村,米瑞乡吉定村、嘎沙村,主要通过师带徒方式传承。 林芝米纳羌姆首先要进行“萨加屯羌姆”,即开场净地舞蹈。演员...
查看更多
1
683
684
685
686
687
1328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