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02   星期三   农历六月初八   夏至 夏至
搜索
专题报道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苗族绣娘在展示制作的手提包。(摄影:蔡兴文)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考察调研期间,在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的扶贫车间里点赞苗绣"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并嘱咐"一定要发扬光大苗绣,既能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也能为扶贫产业、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苗族刺绣是苗族民间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态之一,是苗族人民特别是苗族女性几千年来智慧、经验与情感的结...
查看更多
要闻
“非遗半月报”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在2018年推出的资讯类新专题。在这里,您可以通过1分钟阅读,快速了解半月来国内外有关非遗保护的重要新闻事件。最新非遗动态,我们为您梳理。 第65期:2021年3月15日—28日 ▲习近平在福建考察,察看武夷山春茶长势,强调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文章做好 ▲丝线编织艺术之美——四川非遗精品展在日本举办 ▲2021年山东省非遗重点工作会商会在...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3月24日,山东省非遗重点工作会商会在济南召开。会议对2021年各项非遗重点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具体对接、具体推进,与会人员进行了讨论交流。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付俊海同志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做好2021年非遗工作至关重要。会议明确,2021年山东非遗保护工作将强化系统性保护,以河流域、大运河沿线传统文化保护传...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3月25日,由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打造的首档非遗创作5G直播活动——“5G,直达非遗微现场”正式上线,通过5G+4K的直播方式,带领观众走进多位传承人创作现场,“微距离、零延时”领略百件非遗作品的诞生过程。 本次活动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活动通过新作品征集、创作过程记录、展览展演、党建研学、发布报告等多种形式,展现新时代广州非遗的发展活力,通过非遗作品记录伟大新时代,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广彩国家...
查看更多
论坛
一、人类学与“非遗”保护之间的关系 2019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由麻国庆与朱伟合作的专著——《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是笔者孤陋寡闻,这应该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著。这样的研究非常重要。尽管人类学家是最早关注和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最早提出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观点的学术群体,但在中国,参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流群体,并非是人类学者,也因而较少有学者专门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讨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编者按 布依蓝是布依族服饰的代表色,是布依族独特传统文化的结晶。有那么一部分人,他们将那些远古流传下来的手艺视若珍宝,在对抗时间的洪流中,他们“固执”地留住了旧时“蓝染技艺”的美好,也为传承非遗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 让非遗向未来延续 3月20日,明媚的阳光洒在万峰林下的油菜花上,处处熠熠生辉。坐落在万峰林乡愁集市的八音堂迎来了一群人,他们围坐在桌边,手中拿着笔或刻刀,专注地临摹图案、刻画模板,原...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哗!太神奇了!”“我也要试,选我,选我……”3月12日,当非遗项目“岭南陈氏针法”的传承人,广东省中医院传统疗法中心主任陈秀华教授亮出手中银针时,旧部前小学四4班的气氛瞬间燃爆。这套神似武林高手“暗器”的银针,在他们的校外辅导员陈秀华教授手中,华丽变身为治病救人的神器。陈秀华手中飞针的“绝技”让孩子们大开眼界,争相举手要求亲身体验。 在这场特别的中队活动之前,孩子们还和学校的师长、省中医院陈秀华团队的中医专家们一起,在校园里亲手种下了一...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举办非遗进社区活动 (摄影:苏锐) 记者3月23日从山东省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获悉,今年春节期间,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济南市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精心策划系列非遗年展示活动,积极融入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的系列非遗展示展演活动中,线下参与群众和线上传播的活跃度大幅提升,非遗年真正走进百姓生活。 线上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开辟非遗传承线上新阵地。适应疫情防控形势和创新非遗传播新需求...
查看更多
论坛
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艺术体系中独特独立的艺术门类,在于中国书法不仅仅是视觉形象艺术,更是一种文化认读模式。这种文化认读模式是儒家文化所赋予并不断强化的。 >>儒家文化对“书”艺的重视推动了中国书法艺术发展 儒学以孔子的言论为准则。孔子以修身、齐家为本,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他在《论语·述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中,“道、德、仁”为儒家的思想原则,而“艺”指礼乐射御书数,“书”即包含...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的建设 1954年,音乐研究所第一任所领导李元庆(左)与杨荫浏(右)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第一任所领导杨荫浏、李元庆在建所之初,将资料的搜集与普查作为首要学术任务,在音乐资料建设方面,勾画了建立一座集图书乐谱、乐器藏品、音响资料于一体的音乐专业图书馆的至美蓝图。这两位音乐理论界的学术泰斗,早在60多年前就已清楚地认识到传统艺术形式正伴随着社会生活的...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