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随州市      随州神农祭典是神农故里举行的祭祀中华民族始祖的盛大民俗活动。   唐代李吉甫编撰《元和郡县志》记载:“厉山,亦名烈山,在(随)县北一百里。”北宋王存等编《元丰九域志》记载:“随州:神农庙,在厉乡村。”历史文献中多有随州是炎帝神农诞生地之说。历史传说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是炎帝神农诞辰日。是日祭典始于南北朝,盛于明、清,民祭官祭并行。   如今,炎帝神农故里谒祖祭典仪式在随州市厉山镇举行。除当地民众踊跃参...
查看更多
炎帝祭典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宝鸡市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陕西宝鸡是炎帝故里,也是姜炎文化的发祥地。民间相传,宝鸡地区的炎帝祭祀活动可追溯至帝时期。约在五千年前,炎帝因误尝俗名“断肠草”的火焰子而逝于宝鸡天台山。帝得知消息,从渭水支流姬水急速赶往天台山祭奠。现在天台山还留有烧香台遗址,据说即是帝祭祀炎帝之处。秦灵公三年(前422),秦人在吴山建立上下田寺,分别祭祀炎帝、帝,开创了我国官方祭祀炎帝的先例。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自称“赤帝...
查看更多
炎帝陵祭典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炎陵县      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炎陵山山麓。相传上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来南方巡视,尝草采药,为民治病,不幸误尝毒草身亡,安葬于此。据史料载,从汉代起,祭祀炎帝已成习俗。   炎帝是一位伟大人物,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炎子孙的无比敬仰和祭祀。   炎陵县的“炎帝陵祭典”文化历史悠久,祭祀方式包括文祭、物祭、炎祭、乐祭、龙祭等。祭典分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两种,民间祭祀连年累月不断,官...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缙云县      轩辕氏祭典是至今存续在浙江省缙云县的一种以帝为祭祀对象的中华始祖崇拜礼俗。   轩辕氏是上古帝的别称。缙云是帝的一种官名,也是帝的别号。缙云县始建于武周万岁登封元年(696),以境内有古缙云山而得名。缙云祭祀轩辕氏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东晋年间缙云山建起了“缙云堂”,唐天宝年间,唐玄宗敕改“缙云堂”为“帝祠宇”。缙云是中国南方祭祀轩辕帝的唯一场所。   世代传承至今的缙云轩辕氏祭祀,分...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新郑市      河南省新郑市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帝诞生、建都之地。五千年前,新郑为有熊国。据文献记载,农历二月初九,帝生于轩辕丘(今新郑市区北关)。后来,他于三月初三在有熊国开国立都,肇造中华文明。古代官民为纪念帝功业,在轩辕丘旁建轩辕故里祠,又在帝建功立业的具茨山(今始祖山)风后顶之巅筑轩辕庙,自春秋时起,每年三月初三,当地仕民都要在轩辕庙、轩辕故里祠隆重举行帝开国建都周年拜祖庆典以示纪念,这种拜祖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陵县      陵县位于陕西中部、延安市南端,因这里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帝的陵墓所在地而得名。   轩辕帝开历史之先河,创中华之文化,被奉为中华民族始祖。为了纪念和缅怀始祖精神,先民就有了隆重的祭祀活动。据《绎史》记载“帝崩,其臣左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最早见诸史料的后世帝王祭祀是周威烈王四年(前422)秦灵公作吴阳上,专祭帝。汉代以后,祭祀帝形成朝廷定例。   1911年,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专程派...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壮族三月三,是壮族民众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构建的一个集祭祖先、祀玄天、拜龙母、会男女等诸多民俗活动为一体的文化空间。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旧称“武缘”,位于南宁市北部,是壮族三月三的主要流传区域。 三月三是古代上巳节。三月祭祖是壮族流传久远的民间传统。明清时期,这一传统受民间道教真武信仰影响,由三月三祀真武迎神赛会形成壮族民间节日。清道光《上思州志》卷七记载:“上巳日无所为修禊。乡民炊糯为饭,以野树叶渍汁染之作红色或乌色,以祀先祖。”《武缘县图经》卷三载...
查看更多
傣族泼水节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比迈”(意为新年),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过这一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   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内容包括民俗活动、艺术表...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秋节是朝鲜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称为“秋夕”或“嘉徘”。“秋夕”一词源于古代天子“春祭朝日,秋祭夕月”的习俗。在辽宁省铁岭市的开原市、昌图县、西丰县等地朝鲜族居住区,世代传承着秋夕节诸多传统习俗。 关于秋夕节起源,据12世纪《三国史记》记载,新罗第三代王儒理王九年(32年),六部各派两名宫女带领妇女分两伙,从七月十六日起进行绩麻比赛,八月十五按织布数量定胜负,输方以美酒佳肴款待赢方,此游戏称为“嘉徘”。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民间织布比赛已不再流行,但铁岭...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郧西七夕,是盛行于湖北省郧西县境内汉江、天河与金钱河流域的民间节庆习俗活动,以“请七姐”为主要仪式,蕴含祈福乞巧的文化内涵。郧西地处湖北省西北部,汉江重要支流天河穿境而过。远在唐宋时期,郧西便因天河、金钗石(又名“转精奇石”)、织女洞、石公公、石婆婆等自然景观,演绎出牛郎织女七夕神话传说。在此基础上,郧西民间逐渐形成了代代传承的七夕习俗。 明嘉靖元年《湖广通志》记载:“天河,在县西一里,水出虎鸣峪,驾山而下以达于汉。”明《湖广图经志》载有成化年间教谕洪文翼...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