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13 星期三 农历闰六月二十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5468)
机构
(2)
政策
(45)
资讯
(3025)
清单
(1101)
资源
(445)
学术
(694)
百科
(0)
其他
(15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元宵节(淄博花灯会)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淄博花灯会是淄博人民在每年元宵佳节举办的节庆活动,也被称作“闹花灯”。它广泛流行于以张店区为中心的山东省淄博市,影响不仅覆盖鲁中地区,还辐射到鲁北滨海一带。 淄博花灯会的起源可追溯到姜太公封齐时期。鲁中地区商周时期从事植桑养蚕的民众众多,当地有正月十五日趁着月色、打着灯笼刷蚕帘子的习俗。正月十五作为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寓意着团圆;“灯”与“丁”谐音,所以人们将提灯、闹灯视为家庭人丁兴旺的好兆头。久而久之,人们把元宵佳节赏花灯、闹花灯当作酬神娱人、迎春...
查看更多
元宵节(豫园灯会)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
黄
浦区 豫园灯会是上海市松江地区传统元宵民俗活动。 元宵灯俗兴于汉代,吴王刘濞将扬州灯会引入松江。明代以后,今上海地区的元宵灯会已十分普遍,其中最热闹、最精彩的场所就在松江府上海县城的城隍庙、豫园一带。 豫园位于上海城厢内城隍庙西北隅,是老城厢仅存的明代园林,为上海元宵灯会的中心活动场所,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灯会以正月十三日为上灯日,分“出灯”、“聚灯”、“行街”(边舞边行进)、“迎灯”、“赛...
查看更多
元宵节(九曲
黄
河灯俗)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乐都县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在中国,农历正月是元月,古代称夜为“宵”,所以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名为“元宵节”。 我国自汉代开始即在元宵燃灯,由此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俗;至唐代这一风俗更为盛行,“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之句描述的就是长安元宵节的盛况;明代元宵节已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届时会连续赏灯10天;清代元宵节是全民共欢的一个民俗节日...
查看更多
元宵节(马尾-马祖元宵节俗)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在中国,农历正月是元月,古代称夜为“宵”,所以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名为“元宵节”。 我国自汉代开始即在元宵燃灯,由此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俗;至唐代这一风俗更为盛行,“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之句描述的就是长安元宵节的盛况;明代元宵节已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届时会连续赏灯10天;清代元宵节是全民共欢的一个...
查看更多
元宵节(九曲
黄
河阵灯俗)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密云县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在中国,农历正月是元月,古代称夜为“宵”,所以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名为“元宵节”。 我国自汉代开始即在元宵燃灯,由此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俗;至唐代这一风俗更为盛行,“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之句描述的就是长安元宵节的盛况;明代元宵节已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届时会连续赏灯10天;清代元宵节是全民共欢的一个民俗节日...
查看更多
女书习俗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江永县 江永县位于湖南省南部边陲,西部和南部与广西桂林地区为邻,隶属永州市。江永女书流传于江永县的仅有两万人口的上江圩(包括上江圩镇和铜山岭农场及周边的个别村落)一带。该县的潇浦镇、千家峒瑶族乡、允山镇、
黄
甲岭乡等地历史上也曾流传过女书,但在60年前即已先后消失。 江永女书是现在世界上惟一存在的性别文字——妇女专用文字,它的发展、传承及以其为符号承载的文化信息构成了女书习俗。女书文字呈长菱形,笔画纤细均匀,似...
查看更多
农历二十四节气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中国农业博物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
黄
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
黄
经零度起,沿
黄
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
查看更多
回族服饰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 回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坎肩、戴斯达尔、麦赛海袜、准白、礼拜帽、盖头等。 坎肩的原料为布、绸、绢、麻等,有夹、棉、单等多种,冬夏均可穿用,可作内衣,也可作外衣,便于挽袖子洗小净、干活,且不易受凉。 戴斯达尔是波斯语,意为缠头巾,它源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早期传播伊斯兰教时头缠的“戴斯达尔”,色以白、
黄
为主。麦赛海袜是阿拉伯语,意为皮袜子,牛皮加工制成,洁净光亮,结实耐用。伊斯兰教...
查看更多
苗族服饰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丹寨县 从古代到近代,苗族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迁徙,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民族文化。苗族文化最鲜明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其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其中又以苗族妇女的服饰最具代表性。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部,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湘西苗族包含以“红苗”为主的二十多个支系,每一支系又包含若干亚支系,这就使得湘西苗族服饰显得格外多样,最终形成一型(湘西型)三式(花保式、凤凰式、吉泸式)的基本特征。湘西苗族服饰包括头...
查看更多
苗族服饰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榕江县 从古代到近代,苗族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迁徙,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民族文化。苗族文化最鲜明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其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其中又以苗族妇女的服饰最具代表性。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部,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湘西苗族包含以“红苗”为主的二十多个支系,每一支系又包含若干亚支系,这就使得湘西苗族服饰显得格外多样,最终形成一型(湘西型)三式(花保式、凤凰式、吉泸式)的基本特征。湘西苗族服饰包...
查看更多
1
277
278
279
280
281
547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