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5   星期一   农历四月初八   谷雨 谷雨
搜索
淮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泰州市      泰州是淮剧的重要发祥地。清末民初,泰州地区已有江淮戏班演出,20世纪50年代,泰州淮剧团正式成立,承担淮剧的传承与发展任务。泰州淮剧团创作的剧目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映,保留剧目《板桥应试》、《祥林嫂》、《信访局长》等受到专家及观众的好评。   2003年,《祥林嫂》剧组晋京演出,著名淮剧青年演员陈澄获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陈德林、素萍先后获得上海“白玉兰”优秀主角奖。由韦锡峰主演、江苏电视台拍摄的...
查看更多
龙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农安县      龙戏是东北特有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流传于吉林省农安县及其周边地区。它以“此地影”(当地民间艺人对本地皮影戏的俗称)的音乐和“此地影”演化而来的民间小戏(当地俗称“唱玩意儿”或“半截影”、“地蹦影儿”)为基础,充分吸收和借鉴本地萨满乐舞、民间说唱、口头文学、民间小调等艺术手段,形成独立剧种。龙戏的雏形大约出现于19世纪末,因农安在辽、金时期称“龙府”,1959年据此正式将这个剧种定名为“龙戏...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临汾市      眉户原名“迷胡”。晋南是眉户的主要流行区域之一。明清时期,形成眉户的俗曲、小调在山陕河两岸的民间广为流传。早期流行的【绣荷包】、【银纽丝】、【哭五更】等曲调加入丝弦伴奏后成为清曲坐唱,一人或多人奏唱。艺人以此谋生,发展为单个只曲相连、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地摊说唱,加入社火表演后开辟了戏剧化的途径。清道光年间出现晋南解州段耀功与河南灵宝民间艺人组织的业余班社,剧目有《光棍哭妻》、《探情郎》等。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职...
查看更多
上党落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潞城市      上党落子是流传于山西上党地区的地方剧种,清代道光年间形成于浊漳河西岸黎(城)潞(城)交界地带,黎城上党落子亦称“黎城落子”。据史料记载,清代同治八年(1869)潞城的潞河村创办合意班,演唱落子,其后李家庄村、微子镇、牛蹄、小常村等处亦相继成立班社,上党落子演出流布潞城,进而传入相邻的平顺、壶关、长子、屯留等地。除上党地区以外,晋中的左权、榆社,河北的武安、涉县等地也都有上党落子的演出。1955年,这一地方戏...
查看更多
上党落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黎城县      上党落子是流传于山西上党地区的地方剧种,清代道光年间形成于浊漳河西岸黎(城)潞(城)交界地带,黎城上党落子亦称“黎城落子”。据史料记载,清代同治八年(1869)潞城的潞河村创办合意班,演唱落子,其后李家庄村、微子镇、牛蹄、小常村等处亦相继成立班社,上党落子演出流布潞城,进而传入相邻的平顺、壶关、长子、屯留等地。除上党地区以外,晋中的左权、榆社,河北的武安、涉县等地也都有上党落子的演出。1955年,这一地方戏...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有限公司      广东木偶艺术在元朝时由浙、闽传入。清末民初,木偶戏活跃于广州街头,主要在城隍庙、荔湾西关沙一带和乡村神诞庙会演出。广州成为广东木偶戏艺术的弘扬之地。   著名雕刻家叶文芳吸取中国绘画和神像雕塑艺术的精髓,其制作的木偶眼睛为双眼皮,可上下开合、左右转动,顾盼传神,成为最具岭南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广东木偶戏表演艺术与岭南地区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地方戏曲紧密联系,成为岭南文化独特的一部分,享誉世...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苍南县      苍南单档布袋戏是一种独特的木偶戏表演形式,演出所用戏楼及全套行头一肩可担。演出时戏楼就地搭起,如同一座雕梁画栋的精巧楼阁,戏楼内仅有一个艺人操纵数十个布袋木偶表演。艺人脑、口、手、脚并用,双手执戏偶表演,时而还腾出右手演奏鼓、钹、板等乐器,双脚踩击大小锣,口中以不同的变音法模拟生、旦、净、丑、末等不同脚色的唱腔和道白,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和节奏的疾徐快慢逗、捧、说、唱,惟妙惟肖地表现小旦的哀怨、小生的斯文、老生...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平阳县      平阳木偶戏是一种综合性的木偶表演形式,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与艺术研究价值。它在浙江省平阳县流传的历史十分悠久,形成时间不晚于宋代,至明清时达于鼎盛。明代姜准的《岐海琐谈》称当时平阳一带的木偶戏艺人子复等“擅巧思制木偶,运动以机,无异生人……声音清越,冠绝一时”,清代张纂毋的《船屯渔唱》则以“儿童吻唇叶宫商,学得昆山和弋阳。不用当筵观鲍老,演来舞袖亦郎当”的诗句描绘平阳木偶戏演出的状况。由诗句可知,当时木偶戏演出...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   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至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宋代是我国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进一步成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全国各地,经济发达的南方各省区木偶戏更为繁荣,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说。清代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流行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声腔也日益增多,出现了辽西木偶戏...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目连戏是我国传统戏剧表现形式之一,因主要扮演目连救母的故事而得名。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载于佛家经典,几百年来,经过无数艺人的锤炼,目连戏以其博大纷繁的戏剧形式、丰富多样的表演手段、积淀深厚的音乐素材及情景交融、观演互动的演出排场,在民间盛演不衰,一度广泛流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山西、福建、河南等地。 江西目连戏几乎遍及江西省各地,江西弋阳腔、青阳腔、东河戏、婺源徽剧高腔、木偶戏等剧种都能演目连戏,并与佛教和道教音乐均有关联。以弋阳诸腔...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