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28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初四   大暑 大暑
搜索
温州莲花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永嘉县      温州莲花形成于清末,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浙南的温州市区、永嘉、瑞安、乐清、平阳、泰顺及台州的部分地区广泛流传。它系由道情演化而来,清末民初已拥有大量听众,并涌现出徐邦忠、吴文高、徐顺杰、李钩金等一批著名艺人。   温州莲花的词句大多采用七字句,也有五字和十字句,一般双句押韵。演唱时,艺人往往在句中加入衬字、助词,以增强节奏,造成韵味。莲花的唱腔是在温州市永嘉县一带民间乡土音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它以...
查看更多
温州莲花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      温州莲花形成于清末,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浙南的温州市区、永嘉、瑞安、乐清、平阳、泰顺及台州的部分地区广泛流传。它系由道情演化而来,清末民初已拥有大量听众,并涌现出徐邦忠、吴文高、徐顺杰、李钩金等一批著名艺人。   温州莲花的词句大多采用七字句,也有五字和十字句,一般双句押韵。演唱时,艺人往往在句中加入衬字、助词,以增强节奏,造成韵味。莲花的唱腔是在温州市永嘉县一带民间乡土音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查看更多
金华道情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义乌市      金华道情流行于浙江省金华市及周边地区,它形成于明末清初,可考的历史至少已有三百多年。   金华道情发源于义乌市,原为在道观内演唱的诗赞体“经韵”,后吸收其他词调和曲牌音乐,演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也称“道歌”。南宋开始在“新经韵”演唱时用渔鼓道情筒和指拍作伴奏乐器,这一形式明清以来得到广泛流传。民国时期,义乌道情已十分成熟,出现了骆樟林等名家。   金华道情表演时用金华方言单口坐唱,有连白...
查看更多
金华道情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金华市      金华道情流行于浙江省金华市及周边地区,它形成于明末清初,可考的历史至少已有三百多年。   金华道情发源于义乌市,原为在道观内演唱的诗赞体“经韵”,后吸收其他词调和曲牌音乐,演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也称“道歌”。南宋开始在“新经韵”演唱时用渔鼓道情筒和指拍作伴奏乐器,这一形式明清以来得到广泛流传。民国时期,义乌道情已十分成熟,出现了骆樟林等名家。   金华道情表演时用金华方言单口坐唱,有连白...
查看更多
四川竹琴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成都艺术剧院      四川竹琴流布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因采用竹制的竹筒和简板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民间又称为“打道筒”、“唱道筒”、“打尺乓乓”。它源于道观音乐,曾在唐代宫廷盛行一时。清代嘉庆元年(1796)以后,竹琴艺术开始流行民间,说唱者日渐增多。   四川竹琴最早的演唱形式为多人分角色坐唱,一般四五人一组同时演唱。20世纪30年代号称四川“曲坛三绝”之一的贾树三创造出单人演唱形式,由一人以坐唱或走唱方式演绎多个角色...
查看更多
四川竹琴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三峡曲艺团      四川竹琴流布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因采用竹制的竹筒和简板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民间又称为“打道筒”、“唱道筒”、“打尺乓乓”。它源于道观音乐,曾在唐代宫廷盛行一时。清代嘉庆元年(1796)以后,竹琴艺术开始流行民间,说唱者日渐增多。   四川竹琴最早的演唱形式为多人分角色坐唱,一般四五人一组同时演唱。20世纪30年代号称四川“曲坛三绝”之一的贾树三创造出单人演唱形式,由一人以坐唱或走唱方式演绎多个角色。在...
查看更多
独脚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独脚戏又称“滑稽”,始创于清末,盛行于民国初年,一直传承发展至今。它发源于杭州,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等地,仅上海浦区的老城厢一带就集中了独脚戏的千万热心观众。   独脚戏以上海方言和杭州话表演,它源自民间说唱和文明新戏,初时由一人单独演出,后逐渐发展为两人或多人同台表演。独脚戏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以说为主,一种以唱为主。前者主要靠讲述滑稽故事和笑话来制造滑稽效果,亦可学讲各地方言;后者主要学唱各种地方...
查看更多
独脚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浦区      独脚戏又称“滑稽”,始创于清末,盛行于民国初年,一直传承发展至今。它发源于杭州,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等地,仅上海浦区的老城厢一带就集中了独脚戏的千万热心观众。   独脚戏以上海方言和杭州话表演,它源自民间说唱和文明新戏,初时由一人单独演出,后逐渐发展为两人或多人同台表演。独脚戏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以说为主,一种以唱为主。前者主要靠讲述滑稽故事和笑话来制造滑稽效果,亦可学讲各地方言;后者主要学唱各种地方...
查看更多
萍乡春锣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萍乡市      萍乡春锣流传于江西省萍乡市及其周边地区,系由明末流传于江西西部的“报春”演变而成,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萍乡春锣节奏明快,语言诙谐,有“见赞”等重要的表现特征。其表演有站唱和走唱两种形式,演唱者身披一色绸袋或布袋,左腹系一面直径约二十厘米的小鼓,鼓边挂一同样大小的铜锣,左手执鼓签,右手持锣槌,不时击打,以作为曲首的过门和段落过渡的间奏音乐。搬上舞台后,由一人演唱发展为对唱、群唱,增加了二胡、三弦...
查看更多
湖北大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团风县      湖北大鼓原称“鼓书”、“打鼓说书”、“打鼓京腔”、“说善书”等,它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过去流行于武汉、孝感、冈等地,经过长期的发展,现在流行至全湖北省。   湖北大鼓以鼓板伴奏,说唱兼长,风趣幽默。其唱词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其中也穿插一些五字句。演唱主腔称为“四平调”,风格平稳朴实,具有鲜明的鄂东北民间音乐色彩,既能叙事,又能抒情,并可根据表达需要变化成“快四平”、“慢四平...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