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5 星期一 农历四月初八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5424)
机构
(2)
政策
(45)
资讯
(2992)
清单
(1101)
资源
(441)
学术
(687)
百科
(0)
其他
(15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温州鼓词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平阳县 温州鼓词是用温州方言演唱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是浙江和华东地区的主要曲种之一,其最主要的乐器牛筋琴独一无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据《平阳县志》和《温州曲艺音乐集成》记载,温州鼓词始于明代,由横阳(今平阳)的里巷歌谣与词曲合并而成,后承受戏曲鼓乐衣钵及吸收民间曲调而发展起来。清同治十一年(1872)《温州竹枝词》刊本收方鼎锐所作:“乡评难免口雌
黄
,演出《荆钗》枉断肠。此日豆棚人共坐,盲词...
查看更多
东河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东河戏,因发源于江西省赣江源头章、贡二水交汇处的赣县东河流域而得名,又称“东河大班”,现有多个民间业余东河戏剧团和东河戏传承基地参与传承,赣州市赣县区文化馆收藏有手抄本剧本等相关实物资料。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位于赣南中心,南来北往的商旅麕集。约明代中叶,赣东北的弋阳腔传至赣南农村,出现清唱弋阳腔高腔的坐堂班,至清初产生了以演弋阳腔连台大戏为主的高腔玉合班。清顺治十一年,由赣县商贾带回的苏州艺人组建了家族昆腔班凝秀班。此后,宜
黄
腔、秦腔、梆子乱弹腔、西皮调相...
查看更多
永修丫丫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永修丫丫戏是产生并主要流布于江西省永修县北部商贸港口吴城镇的民间小戏剧种,剧中旦角素由男性扮演,头扎两个丫丫小髻。 江西省永修县吴城镇自古以来是江西省南北通衢要道,宋以后成为江西省最大的水上物资聚散的港湾。早期的民间艺人以板凳坐唱的形式为商客开盘,休闲娱乐,只用锣鼓助节,没有管弦伴奏,所唱曲目皆为俗曲小调、花鼓采茶,时称“板凳戏”,并以永修县吴城镇为中心,传播至相邻的武宁县、靖安县。乾嘉年间,永修丫丫戏脱离板凳,搬上舞台,化装演唱,但剧目、音乐、表演仍然保...
查看更多
线腔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线腔是流传于山西省芮城县、永济市,陕西省合阳县、大荔县,河南省灵宝市、陕县(现三门峡市陕州区)等晋、秦、豫三省交汇的
黄
河金三角地带的传统戏剧表现形式,俗称“线胡腔”。其兴起年代暂无定论,但可以确定与兴于唐而盛于宋的提线木偶戏关系密切。 早期的线腔是提线木偶戏,又称“吊线猴”,由艺人提线偶表演,配以唱腔。由打板师傅说唱主要角色,称“说戏的”,其他提线演员唱配角,称“搭戏的”,保留了宋代话本讲唱艺术遗风。线腔以口传身授为主要传艺手段,由三五人组成班社,有名的班...
查看更多
阳戏(射箭提阳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射箭提阳戏是主要流布于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射箭乡及其周边川北地区的传统戏剧表现形式,又称“花花愿戏”,因其主旨是在阳世劝人为善,故叫“阳戏”,其演出中又有提线木偶表演“天戏”,故习称“射箭提阳戏”。 射箭提阳戏由提线木偶与人同台演出。行当分生、旦、净、丑,伴奏为打击乐而没有弦乐,唱腔主要吸收当地民间小调和山歌。所用面具以民间传说与唱本提供的脸谱为原形,再着色加以夸张,形象既符合戏中人物的性格,又符合人们想象中的艺术造型,具有原始宗教神的造型特征。演出分三个部...
查看更多
滑稽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 苏州滑稽戏是表现生活在吴地人民的行为及其幽默方式的地方戏剧种。苏州市滑稽剧团始建于1950年,通过近六十年的发展,积淀下数百部滑稽戏大戏与小品。20世纪50年代,《苏州两公差》、《钱笃笤求雨》、《小山东到上海》等一批优秀传统剧目誉满艺坛。60至80年代,电影《满意不满意》、《小小得月楼》、《三十层楼上》三上银幕。进入新时期,《快活的
黄
帽子》、《一二三,起步走》、《青春跑道》、《笑着和明天握手》、《顾家姆妈》等...
查看更多
淮北梆子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阜阳市 淮北梆子戏原名“梆子戏”,简称“梆子”,又名“沙河调”,是安徽省具有较大影响的剧种之一,主要流传于安徽阜阳、淮北、宿县、亳州、蚌埠、淮南以及河南沈丘、商丘、漯河和江苏徐州等二十余县市。其源为秦腔,流入阜阳地区后,吸收当地流行的坠子嗡、灶王戏、淮词、布袋戏、船工号子等民歌、小调,经过艺人长期的革新创造,又受到皖北地区乡音土语的影响,逐渐衍化成具有皖北地方特色的剧种。 淮北梆子戏的特点是唱腔高亢激越,朴实...
查看更多
淮北梆子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宿州市 淮北梆子原名“沙河调”或“沙河梆子”,流行于安徽省淮北地区,当地人俗称“高梆”,又称“梆子戏”,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60年定名为淮北梆子,并成立安徽省淮北梆子戏剧团。 淮北梆子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与河南梆子、上党梆子、蒲州梆子、莱芜梆子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演唱时用枣木梆子击节,唱词多带衬字,曲调中吸收了淮北的灶王戏、坠子嗡、鼓书说唱、叫卖声以及劳动号子、船工号子等音调。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朴实大...
查看更多
关索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澄江县 关索戏流行于云南省澄江县阳宗镇小屯村,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初为古代用以驱邪逐疫的傩祭仪式,后逐渐发展成娱神娱人兼有的傩戏。 关索戏的表演特点是不设舞台、不化装,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演出时一般头戴面具,边唱边舞,有娱神歌舞的遗风。开演时要举行祭祀,朝拜乐王庙,专演三国故事。行当只有生、旦、净三行,而净脚仅有二人(鲍三娘、百花公主),且为男扮女装,演员不用擦胭脂画脸谱,只戴面具。关索戏的声腔比较复杂,为...
查看更多
落腔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内
黄
县 落腔,原名“落子腔”,俗称“唠子腔”或“捞子腔”,是在民间曲艺“莲花落”的基础上形成的,流行于豫北、冀南、晋东、鲁东,曲牌体与板腔体兼有。它由安阳、内
黄
、南乐一带民间曲艺莲花落发展而来,形成于清代中期。因其主要发源于河南省安阳一带,因此也称“安阳腔”。 落腔曲调由安阳当地民歌小调发展而成,曲调轻快,主要伴奏乐器为皮胡、竹笛等。唱调有平板、二板、三板、流水、懈板、捻板等。声腔有三大流派,安阳、林县、成安...
查看更多
1
309
310
311
312
313
543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