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09 星期六 农历闰六月十六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5468)
机构
(2)
政策
(45)
资讯
(3025)
清单
(1101)
资源
(445)
学术
(694)
百科
(0)
其他
(15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蒙古族驼球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蒙古族驼球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等地,是蒙古族节庆与文化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项通过两阵对垒、乘驼击球、追逐争抢、以分取胜的竞技性传统体育项目和对抗性运动,要求人驼配合,球员既要善于驾驭骆驼,又要有娴熟的击球本领。 乌拉特系蒙古族部落中的一支,17世纪中叶由呼伦贝尔西迁至今日的乌拉特草原,游牧于阴山南北麓及
黄
河北岸。当地牧民驯养骆驼,起初主要用来驮运,后来在走亲访友的追逐游戏中形成赛驼活动。之后在祭敖包、办庙会及那达慕等群体活动中增设了...
查看更多
口技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西城区 口技属乔装类杂技项目。口技是演者巧妙运用唇、齿、喉、舌四个部位的运动发声,以及鼻腔和胸腔的共鸣,来模拟鸟鸣兽啸乃至世间万物声响的艺术。 口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述:孟尝君从秦难中逃脱,得益于鸡鸣狗盗的帮助,说明早在两千三百多年前已有口技艺人模仿鸡鸣报晓的技能,并已达到以假乱真的水平。明清以来北京口技大为发展,无论是“明春”当众表演的“学禽鸣”,还是“暗春”在屏帐里模拟世间生活场...
查看更多
土族轮子秋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 轮子秋是土族先民一项古老的体育活动。土族语称为“卜日热”,意为旋转,即转轮轮。轮子秋流行于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多在农闲和喜庆节日举行。 关于轮子秋的起源,有一则美丽神奇的传说。相传土族先民先后用青龙和野牛犁地,都不成功;最后用
黄
牛耕地,获得了丰收。人们制作木车运送庄稼,最后一车青稞捆运上场时,车子翻倒,两个净肚娃娃在朝天的那扇车轮上飞舞,口唱丰收曲《杨格喽》。从此,每年冬季碾完场后,人们便在平...
查看更多
马球(塔吉克族马球)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塔吉克族马球是塔吉克族一项传统的马背竞技运动,主要分布在新疆西南地区的帕米尔高原。历史上塔吉克族马球多在上层社会中开展,11世纪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中即提到马球是疏勒贵族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技艺。中国体育博物馆考察队在塔什库尔干石头城下的山脚滩里发现了一处轮廓清晰的古代马球场,这个马球场同史料上常见到的修筑在郊外空地上的马球场形态一致,可见马球在新疆地区起源很早。 塔吉克族马...
查看更多
岳家拳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岳家拳是由宋代名将岳飞创编的传统武术表现形式之一,其流布区域为湖北省
黄
梅县、武穴市等地。相传岳飞聚军中拳种与腿法之精华,专为士兵作战杀敌而创编了岳家拳。为抵抗金兵,岳飞曾率军镇守
黄
梅五郎关,之后岳飞留其子岳震率兵继续在
黄
梅镇守,岳家拳因此在该地区流传开来。 岳家拳由拳术、器械、功法、擒拿、伤科药方五部分组成。拳术有一字拳、二连拳、三门桩、四门架、五法、六合、七星、八法、九连环、十字桩、十二宫、十八捶、四十八连拆手、黑虎、五虎、梅花拳、吞吐等。器械有叉、耙...
查看更多
摔跤(朝鲜族摔跤)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延吉市 摔跤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项竞技运动。朝鲜族摔跤有着自己独特的比赛形式和文化特色。 传统朝鲜族摔跤分为攻击式和回旋防御式。在此基础上能够变化出上百种进攻、防御组合技术。 朝鲜族摔跤一般根据参赛人数先进行预赛,选拔出八强或六强参加决赛。最后举行的冠亚军决赛,是整场比赛的高潮部分。为了鼓舞摔跤选手的士气、活跃赛场气氛,决赛前先将比赛的奖品—披红挂彩的大
黄
牛,绕场一周,并拴在场...
查看更多
蒙古族搏克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蒙古族搏克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游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项竞技性与娱乐性并存的传统体育项目。乌苏市蒙古族搏克是蒙古族搏克的组成部分之一,流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另外,在甘肃省、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也有流传。 乌苏市蒙古族搏克比赛形式古朴而庄重。按传统要求,参赛者需穿牛皮、鹿皮制成的“卓德戈”短裤,裸背,赤脚上阵,如今习惯用简便易用的腰带将摔跤手的腰与大腿连接起来捆绑代替摔跤服。比赛不需特定场地...
查看更多
蒙古族搏克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蒙古族搏克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游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项竞技性与娱乐性并存的传统体育项目。乌珠穆沁搏克作为蒙古族搏克的典型代表之一,主要流布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及周边地区。乌珠穆沁搏克起源于乌珠穆沁部落王室贵族搏克手(摔跤手)的比赛,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现有的形式。 乌珠穆沁搏克主要特点是:比赛规则不分级别、不限时间,搏克手年龄一般在18至45岁之间,膝盖以上部位着地为负,一跤定胜负。搏克手以偶数来进行比赛(32名、64名、12...
查看更多
蒙古族搏克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搏克”为蒙古语,意为摔跤,它是蒙古族“男儿三艺”之一,属蒙古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搏克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西汉初期开始盛行,元代广泛开展,至清代得到空前发展。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尤其是锡林郭勒盟、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等地都有流行。 搏克运动的比赛形式古朴而庄重。按蒙古族传统要求,参赛选手上身穿牛皮或帆布制成的“卓得戈”(紧身半袖坎肩),裸臂盖背,“卓得戈”边沿镶有铜钉或银...
查看更多
太极拳(武氏太极拳)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永年县 永年武氏太极拳起源于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系由河北永年广府东街人武禹襄所创,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武氏太极拳将陈氏新架与老架结合起来,又把杨露蝉“大动作”与陈氏“小动作”结合起来,行拳时重视身法,强调开合虚实,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其动作简洁紧凑,舒缓平稳,架势虽小却不局促,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步法严格,虚实清楚,小巧灵活。武氏太极拳的身法主要包括含胸拔背、裹裆、护盹、提顶、吊裆、沉肘...
查看更多
1
309
310
311
312
313
547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