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2   星期二   农历闰六月十九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海阳市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现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蒙古族汗廷音乐是旧时在蒙古可汗的宫廷专门为“大呼拉尔岱”(意为“议事会”)、可汗、尊臣、外国使臣等高层人物敬献的音乐,其流布核心区在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北部的查干浩特古城遗址、罕苏木庙和根培庙一带。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苏木境内的查干浩特为林丹汗都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鲁科尔沁旗根培庙是查干浩特附近可汗庙的分庙,历史上曾拥有寺庙乐队演奏佛教音乐和蒙古传统音乐。1984年在根培庙发现了15首古代歌谱,经专家研究论证,是林丹汗宫...
查看更多
阿斯尔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阿斯尔是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南部地区即原察哈尔盟境内的一种器乐合奏曲,通常由蒙古族的拉弦、吹奏、弹拨乐器组合演奏,用于较大型的礼仪性活动或祭典、婚庆、宴请以及那达慕等场合。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镶旗为阿斯尔的核心流布区域,在乌兰察布市东北部、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的坝上地区也有流传。 目前收集到的阿斯尔有以下几种:一是阿都庆阿斯尔。包括3种变调即查干阿斯尔(正调)、索洛盖阿斯尔(反调)、么得贝阿斯尔(bB调)。二是固勒查干阿斯尔...
查看更多
剑川白曲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剑川白曲以曲调美、流传广而著称于世,是白族居住区普遍流传、历史悠久的传统音乐表现形式,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洱源县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等地。 剑川白曲有创世古歌、祭祀歌、礼俗歌、劳动歌、情歌、一字歌、反意歌、咏物歌、寓意歌、生活歌、儿歌等。情歌是其中艺术造诣较高的类别,用白语即兴而作,流传面广,数量众多,表现力丰富,感情炽烈。剑川白曲有三腔之分,即高韵白曲、中韵白曲、低韵白曲,分别配置高平调、中平调...
查看更多
撒拉族民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撒拉族民歌是主要流行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甘肃省积石山县等撒拉族居住区的传统音乐表现形式。其主要流布区域是我国青海省东部的循化积石山川河南北甘青通道要塞,东至河谷道,积石峡东端,西至公伯峡,南至清水沟、街子沟上游。 撒拉族民歌根据内容和音乐特点可分为撒拉玉尔(传统情歌)、摇篮曲、儿歌、劳动号子、花儿、小调等。玉尔是用撒拉族语言演唱的长篇抒情诗,音乐具有说唱性。《巴西古溜溜》据说是撒拉族先民的原始民歌,是...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汕尾渔歌是瓯船渔民在生产生活中即兴吟唱的叙事和抒情民歌,是瓯船渔民长期海上生活的“伴侣”,主要流布于广东省汕尾市,以及惠州市惠东县、揭阳市惠来县等地。 瓯船渔民是宋、元时期从北方南迁来的渔民,主要生活在粤东的汕尾市辖区内。汕尾渔歌涉及瓯船渔民生产和生活各个层面,内容广泛。有反映旧社会苦难的,如《水乡怨》《自细跟父去牵罾》等;有反映劳动生产的,如《纺线歌》《十二月渔谚歌》等;有反映爱情的,如《新娘歌》《妹是帆索兄是帆》等;有反映伦理道德的,如《教姑歌》《养子...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      纳西族白沙细乐又名“崩时细哩”、“别时细梨”、“别时谢礼”,是纳西先民创制的一部器乐、声乐及舞蹈相结合的古典音乐套曲。流传于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纳西族的先民受东汉“白狼献诗”影响,“俗好饮酒歌舞”(唐《蛮书》),后逐渐成为一个能歌善舞、富有音乐天赋而充满哲思的民族。白沙细乐的历史渊源原有两说,一说“元氏遗音,靡靡切切,酸楚动人,相传世祖临别所赠,故名别时谢礼...
查看更多
临高渔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海南省临高县      临高渔歌是海南省传统民歌的重要歌种,主要流传在海南省临高地区。   汉代以来就有来自内地的渔民迁入今之临高县(汉时儋郡属地),以捕鱼为生。宋代临高的渔业已相当发达。渔民习惯住在海边,成年的未婚男女有集中居住的习俗,聚居的地方称为“男子馆”、“女子馆”。天高月明之夜,他(她)们集中到沙滩上斗歌,“渔歌唱晚”的歌声此起彼落。渔民出海,渔歌也随着在海上飘荡。渔场、村场处处都是赛歌场。   临高渔歌是临高渔民...
查看更多
天门民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天门市      天门民歌主要流传于江汉平原、汉水流域的天门、沔阳(仙桃)、潜江、汉川、洪湖、钟祥、京山、应城等县市。   天门民歌是楚音乐的一个重要分支,歌词具有古代楚辞清雅、新奇的特点,音乐具有楚乐“八音”的特征;又饱含江汉平原水乡地域特色。它是天门乃至整个江汉平原众多艺术的母体,它孕育了荆州花鼓戏四大主腔的高腔、打锣腔,它的小调成为歌腔皮影的唱腔和碟子小曲、三棒鼓的固定曲牌。   目前,共搜集传统天门民歌八百四十...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苍南正一派科仪音乐是道教法事使用的传统音乐,主要流传于浙江省南部闽语系分布区,重点流布于浙江省苍南县的马站镇、矾山镇、桥墩镇、灵溪镇、藻溪镇等山区,辐射至金乡镇、钱库镇等地及平阳县山区。 该遗产项目倡导天人和谐,借道场善举,传扬人文情怀,追求理想人生,劝诫劣质恶行。苍南境内道教起源于东吴,唐末道士马湘师徒迁居松山西壑修炼,道教音乐开始传入。宋初林倪、林灵真开创道教水南派,使荪湖成了闻名遐迩的道乡,道教音乐随之兴盛并传承不绝。 苍南道教正一派科仪音乐的曲牌...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