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5424)
机构
(2)
政策
(45)
资讯
(2992)
清单
(1101)
资源
(441)
学术
(687)
百科
(0)
其他
(15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丁水清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回族,1936年生,2009年去世,福建晋江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音代表性传承人,泉州市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晋江市南音协会副会长。16岁起拜蔡森木、
黄
守万、任清水等名家学习南音,多次参加国内外南音大会唱,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交流演出,培养出许多青年南音艺术人才。他熟记大量南音指谱曲,具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尤以琵琶演奏见长,曾与他人合作编校《弦管过支套曲选集》《弦管指谱大全》《弦管古曲选集》等著作。
查看更多
黄
淑英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2年生,福建泉州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音代表性传承人,泉州南音乐团二级演员。1960年入泉州民间乐团,随庄应祈、王友福、吴萍水学习南音,表演基本功扎实、舞台经验丰富,拥有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代表作《刑罚》中,
黄
淑英能一人演唱四种角色,获福建省曲艺调演一等奖。曾多次随团出访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深受海内外听众好评。
查看更多
黄
义孝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5年生,广东潮州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州音乐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打击乐委员会常务理事、潮州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曾先后任汕头市民间音乐曲艺团、潮州杂技团作曲和演奏员,1983年任潮州市民间音乐团团长,1992年调潮州市湘桥区委宣传部工作。
黄
义孝1947年随潮州锣鼓名师邱猴尚学艺,掌握了大量大锣鼓传统牌子大套和鼓法技能,演奏自然朴素、力度适当,尤以翻手鼓和四鼓轮奏技艺为代表。他还培养出一百多名潮州...
查看更多
黄
太柏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5年生,湖北宜昌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宜昌丝竹代表性传承人,机械技师四级。1951年,
黄
太柏随杨树柏学艺并随师傅以艺谋生,为宜昌丝竹第六代传人。他擅长大鼓及二胡、笛子演奏,其鼓乐演奏有板有眼、张弛有度、整齐划一,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多次在全国及省市民间艺术大赛中获奖。代表曲目有:《六字一流》《小桃红》《粉荷莲》等。
查看更多
马生林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东乡族,1942年生,宁夏海原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儿(宁夏回族山花儿)代表性传承人。自幼随父学唱回族山花儿及民间小调,受到父亲及村子里一些老艺人的熏陶,并形成自己高亢、深厚、洪亮的风格。1986年参加
黄
河流域八省区歌会,被授予“优秀民歌手”称号。1992年演唱的几十首花儿、小调被《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收编。其演唱风格高亢有力、浑厚,音色独特,擅长即兴编曲、编词。代表作品有:《牛佬佬调》《黑猫儿卧在锅台上》等。
查看更多
黄
达佳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壮族,1944年8月生,2020年2月去世,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洛陀代表性传承人。布洛陀口传史诗第七代传人。出身于麽公世家、山歌世家。14岁师从其父与堂兄学习“做麽”,成为麽公。44岁任田阳县山歌协会会长。2003年至2004年任田阳县敢壮山祭祀大典主祭者。声音洪亮,记忆非凡,熟悉麽经,同时擅长祭祀歌与创世歌。其中,祭祀歌以《朝圣大典仪式歌》《十拜歌》《十供歌》《唱祖公》等为代表。致力于传承麽教仪式与祭祀歌曲,整理收...
查看更多
乔玉安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4年生,甘肃酒泉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西宝卷代表性传承人。宝卷又名“宝传”,是明清以来流传于民间的讲唱文学,由唐代的变文、讲经文演变而来。念宝卷,俗称“念卷”,又称“宣卷”,因宝卷的结构为散韵相间,念卷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读书念文,须强调音律声调,因而,念卷人非一般读书识字之人所能担当。乔玉安从1962年开始学习念卷,是该地区念卷第三代传人。1987年,乔玉安担任红水片玉花堂堂主,主持念卷。宣卷、唱卷时间主要集中在农闲时节和每...
查看更多
王明芝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苗族,1939年生,2010年去世,贵州
黄
平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古歌代表性传承人。由于苗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苗族古歌的创作与传承只能口口相传。传承古歌的方式也较严谨,有祖先传授、家庭传授、师徒传授、自学等几种。王明芝5岁起随母亲与祖母学习苗族古歌,30岁后成为歌师。成为歌师之后不仅亲传于儿女,还培养了苗族年轻歌手八十多名。经她指点的歌手多次在古陇九月芦笙会、飞云崖“四月八”等大型集会的比赛中获得佳绩。除了苗族古歌,王明芝还能演唱大...
查看更多
龙通珍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苗族,1936年生,贵州
黄
平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古歌代表性传承人。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与万物的起源、初民时期的大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可谓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由于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古歌传唱起到了传承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功能。演唱古歌有着严格的禁忌,只有在祭祖、婚丧、亲友聚会和节庆等重大场合才能演唱,演唱者多为年长的巫师与歌手。龙通珍从...
查看更多
最后的歌者:口头史诗的未来
2018.11.15
论坛
摘要:21世纪伊始,许多口头史诗传统走向了终结,这其中也包括生活在中亚和西伯利亚地区的突厥语民族的史诗。如果最后一名传统史诗吟唱者也去世了,该怎么办?文章探讨了两个话题:一是通过新一代非传统史诗吟诵者来让史诗传统保持活力的努力措施,二是当可变的口头史诗转变为固定的“经典”时,活态口头传统向书面文学的转变。我所用到的事例引自不同的突厥语传统,比如卡拉卡尔帕克人、乌兹别克人和雅库特人的传统。以上这些传统均面临相同的境况,那就是他们最后一名传统史诗吟诵者均已过世...
查看更多
1
363
364
365
366
367
543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