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05   星期二   农历闰六月十二   
搜索
陈敬芝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19年生,安徽凤台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灯(凤台花鼓灯)代表性传承人。陈敬芝13岁开始玩花鼓灯,演“兰花”,艺名“一条线”。1939年他和宋庭香、李学洪共同将流行在颍上、霍邱县的弦子灯和凤台县的花鼓灯相结合,唱腔优美动人,群众称为“一条线调”。他的表演细腻,动作轻盈秀丽,扇花手巾花丰富多变;无论是身法上的“颤、颠、抖”“三道弯”,还是“上山步”“小起步”“秀步”等舞步,都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民间有顺口溜赞誉其表演魅力“看见一条...
查看更多
李荣仔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5年生,广东遂溪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狮舞(广东醒狮)代表性传承人。李荣仔1992年拜广东醒狮第二代传人梁汝义为师,扎扎实实地从“起、踏、探、跃”等传统地狮的基本功学起,次年赴佛山南海飞鸿馆跟黎念忠学习传统高桩狮技艺,2002年回村当教练将舞狮技艺传授给本村第四代传人李国廉、梁其献、李国连、梁忠、方顺文、梁树机等人,后又主动走出村围,赴广东、湖南、广西等地传授狮艺,带出数十个新狮班。李荣仔的狮舞步法灵活多样,动作形态丰富全面...
查看更多
王曰友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9年生,浙江临海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狮舞(沙狮子)代表性传承人。王曰友15岁师从第四代沙狮子传人冯郁青学习舞狮,掌握了狮舞的全部技巧。他把民间武术与传统狮舞表演巧妙结合起来,在舞狮表演的同时穿插精彩的武术技艺绝活,他独创的舞狮跳桌动作惊险美妙。20世纪90年代后,王曰友担负起传承的重任,把平生所学的狮舞技艺传给下一代,培养了一大批狮舞队员。
查看更多
陈行国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1年生,浙江奉化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舞(奉化布龙)代表性传承人。陈行国生于舞龙世家,从小接受父辈的艺术熏陶,并师从陈世雄、陈银康、范成茂等人。他17岁起参加村里的少年舞龙队,并执掌龙头。他不但继承了奉化布龙的优秀传统套路,还创新推出十余个新颖的造型动作和套路,使奉化布龙更具魅力。陈行国不但是舞龙高手,还是个能工巧匠,其制作的布龙道具形象逼真,色彩鲜艳,龙身轻巧,坚实耐用。多年来,陈行国一直致力于奉化布龙的传教,不但为当地一些...
查看更多
锐胜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3年生,广东陆丰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舞(汕尾滚地金龙)代表性传承人。锐胜自幼通过家族承传成为滚地金龙第十六代传人。他18岁正式参加“金龙武术队”,受到前辈的教导和器重,而后成为滚地金龙的舞龙头的艺人。他不断深入探索滚地金龙的表演艺术,从实践中提高表演水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革新创作,使龙舞表演更加连贯紧凑,起伏多变,神韵饱满。代表作品有:《双人舞龙》《金龙戏水》等。
查看更多
廷炎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1年生,重庆铜梁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舞(铜梁龙舞)代表性传承人。廷炎11岁开始学艺,师从沈俊声、赵海涛等老艺人舞彩龙、打锣鼓,从1988年开始,他在继承传统龙舞技艺的基础上,创作了一些既有难度、又富有情节的龙舞套路,将川剧吹打乐、戏曲功架、武功把子等融入龙舞表演,使铜梁龙舞愈加精彩。1994年国家体委将龙舞列为体育竞技比赛项目之一,廷炎所创编的“大横8字花”“连环套”“飞龙追珠”“金龙抱柱”被认定为龙舞比赛的规定套路。...
查看更多
方元往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4年10月生,福建省莆田市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十番音乐(石惠洋十音)代表性传承人。自3岁起便拜第二代民间十音名师方春杏为师,随后又师从第三代名师方九养(宗叔)及第四代名师方文华,为惠洋十音的第五代传人。尤擅长飘笛演奏,技艺高超,曾参与福建省十番音乐精品比赛并获得银奖。已培养出了数位传承人,并致力于十音乐器及乐谱的搜集工作,为惠洋十音保存了大量宝贵实物及文字资料。
查看更多
顾友珍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7年1月生,浙江省嘉兴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嘉善田歌代表性传承人。年幼时跟随母亲学唱田歌。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活跃在省市县各级田歌表演舞台上。嗓音清脆高亢,音高表达准确,会唱田歌的各种曲调。1955年参加沈少泉田歌班,参加浙江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演唱《五姑娘》。1959年,参加上海音乐节,演出新编田歌《浦太湖结成亲》获得演出奖。1960年,新编田歌《浦太湖结成亲》参加浙江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演出,并录制唱片。长期通过...
查看更多
王兰英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7年7月生,江苏省高邮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邮民歌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幼年随祖母学唱高邮民歌,逐渐掌握了一定的演唱技巧。1955年加入高邮县武安文工团。1957年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传承的《数鸭蛋》《小小刘姐姐》《子》等高邮地区特有的传统地方民歌,具有浓郁的苏北水乡特色。唱法保留了高邮独特的民风韵律,充分表现乡土情怀。2000年后多次参加各地演出与比赛,热情传唱高邮民歌。
查看更多
贺玉堂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9年12月生,2013年12月去世,陕西省延安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陕北民歌代表性传承人。出身于歌手世家,祖父是有名的秧歌把式。受家庭影响,从小学唱陕北民歌,练就一副金嗓子。20世纪80年代,带头在安塞掀起了民歌热。歌声高亢激越,穿透力强,以音高、歌多、手巧著称,擅长边唱边剪纸,唱啥剪啥,歌传其神,纸剪其意。演唱的《天下河九十九道弯》《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荡气回肠,先后为《土地》等七十多部电影、电视剧演唱插曲。整理、改编的...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