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8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廿五   
搜索
专题报道
陆光正工作室内,工人正在雕刻木器。各种型号的凿子诉说着传统手工艺的“精雕细琢”。工人们用凿子和拍斧先去荒料凿出基本形状,再细凿至作品基本成型为止,为铲活和派活做好准备工作。    在结束杭州、桐乡的采访之后,5月21日至23日,中国文化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记者赴东阳与乐清,继续深入开展“走进非遗第一线”振兴传统工艺浙江行采访活动。    “在一定的历史节点上,一项传统工艺必有其鼎盛与辉煌。振兴传统工艺与时代大背景息息相关...
查看更多
论坛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传统工艺,其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传统工艺制作精良,特色鲜明,堪称高品质的艺术品。中国宣纸为书画家必用之品;中国的刺绣工艺、云锦工艺和扎染工艺美轮美奂;中国烹调手艺蜚声海内外;中国的家具制作富于民族特色,全榫卯结构和大漆工艺仍然还在流行着,受到人们的青睐。中国手工艺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卓越创造力,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民族文化身份的物质载体,是一个国家优秀文化传统的标志之...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自5月11日开幕以来亮点频现,特别是5月16日观众期待已久的两场武戏折子戏上演,演出一票难求。舞台上锣鼓激越铿锵、翻扑跌打的武打场面精彩纷呈,现场掌声雷动,一次次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京剧武戏的艺术魅力跃然台上,深受观众喜爱。散场后,有戏迷如此评价:“第一次感受到这种叫好声要把屋顶掀翻,观众沸腾了,这正是京剧的魅力啊!”    武戏被称为“舞蹈的战争”,是京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戏曲表演艺术的宝贵财富。历史上出现过杨小楼、盖叫...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在2016年9月举办的G20杭州峰会上,以浙江传统工艺代表性非遗项目为主的各式国礼,让世人领略了中华传统艺术之魅力,更惊艳于号称“百工之乡”的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瑰丽。钱塘潮涌,门类繁多、种类齐全的传统工艺,在吴越大地深深扎根、茁壮生长,并在互联网时代再次站上创新发展的潮头,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浙江经验,成为钱塘之畔又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线……如今,媒体再次把目光聚焦于浙江。5月19日至23日,中国文化报社记者与人民日报、新华...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水彩画《小满》(作者:李大嘴)节气概说每年5月20日至22日,太阳到达经60°时,是二十四节气之小满节气的开始,今年的小满时间是2017年5月21日(农历丁酉年四月廿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小满的含义即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小满三候是: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此时苦菜繁茂,那些枝条细软的喜阴植物在强烈日照下枯萎,百谷进入成熟期。小麦籽粒逐渐饱满(来源:网络)农事农谚从小满节气到芒...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3D打印也能制作出花纹繁复、雕刻细腻的佛山狮头?彩灯与陶艺、木版年画与南海藤编跨界混搭又会是什么样的效果?日前在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开幕的“青春非遗,多彩佛山——‘非遗进清华’第五期研修班结业成果展”与公众见面,展品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工艺的想象。本次活动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主办,共展出佛山研修班学员与清华导师联合创作的62项、240件作品,展览将持续至5月30日。  “非遗进清华”研修班活动是中国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启动仪式  “一带一路”峰会前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杂志在中国的支持下复刊。出版发行多半个世纪,停刊5年的《信使》复刊,堪称织就民心相通的丝绸之路的特别献礼。  5月13日下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旗舰杂志《信使》中文版发布仪式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应邀出席“一带一路”峰会期间专门前来为《信使》中文版庆祝新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坤明,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田学军,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谭跃共...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当神话故事搭上5D技术,以强烈的艺术效果震撼人心时;当传统出版物借助有声阅读APP,呈现全新的阅读方式时;当课堂教学、景区展示通过VR呈现,变得唾手可及时……还有一批传统的古老工艺,只能靠一针一线、一笔一画、一捏一揉的手工劳动创造而成。  女书习俗、梅挑花、土家族织锦、油纸伞制作技艺……在15日闭幕的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上,一批植根于我国历史文化沃土的传统手工艺非遗项目及其传人集中亮相,却难以吸引更多年轻的目光。  “非遗+”初现活力  “手拿针线挑新衣...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南京城墙上京剧节大幅海报引人注目   杜文双 摄    初夏的南京沉浸在浓浓的京剧氛围里,5月11日开幕的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让南京城的老百姓过足了戏瘾,观众们走进剧场欣赏60余场精彩演出,部分热门场次一票难求,京剧,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古都南京散发着越来越迷人的魅力。    中国京剧节重回南京    2001年,南京成功承办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南京市京剧团创排的大型新编历史剧《胭脂河》给众多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16年后,南京再次迎来中国京剧艺术节...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有外国人问我要把手艺传给谁,我想传给女儿啊,如果有人想学,我也愿意免费教给他们的。”乌泥泾最后一代“织布娘”、道婆的传人、国家级非遗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传承人康新琴的话,代表了所有海派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心声。  《上海市非遗保护条例》实施一年来,市文广局不但组织进行了非遗普查、项目记录、数字化管理、经费保障、宣传推广、展示创新等,更重在非遗的活态传承,开展青少年教育、研习培训计划、文化产品化转型等。如何让非遗“活化”在当今生活中?一大批海派非遗传承人...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