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10-06   星期一   农历八月十五   
搜索
人物
雕琢人生:记扬州玉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顾永骏 顾永骏   顾永骏的玉雕工作室——云石斋,位于江苏扬州瘦西湖西侧。斋名因一块云状太湖石而得名,该石是顾永骏的父亲留下的,可谓传家之宝。顾永骏十分珍惜它,把它立在云石斋二楼的门厅里,与室内陈设的书画作品一道渲染出雅致的格调。日前,笔者在云石斋里拜访了顾永骏,一起品着绿茶,听他讲述自己的琢玉经历和玉石方面的知识,使笔者这个门外汉充分领略了“天下玉,扬州工”这句话的内涵。   顾永骏讲述其治玉经历时,用得最多的一个词...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生存的困境解析 马知遥    摘要:并不是所有称为遗产的非物质文化都值得保护。在濒危优先的情况下,还应兼顾考虑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尊严和社会影响,让传承人和非遗本身得到国家的重视。减少工业化复制和机械化规模生产对非遗的冲击,减少城市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和破坏。政府和专家应为非遗的生存和发展保驾护航,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认证和评定,另外非遗保护也不能最后只剩下存档,保护之后是传承。     一、是文化遗产还是遗留物...
查看更多
论坛
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传承保护 马宁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 (a) 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b) 表演艺术; (c)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f) 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走出非遗传承青不接的困境     在新疆西南部,叶尔羌河流域的喀什地区,流淌着一条文化之河十二木卡姆。简单来说,十二木卡姆是用音乐语言叙述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集诗、歌、舞、乐、唱、奏于一体,2005年底被联合国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日前,新疆喀什莎车第二届十二木卡姆文化艺术节落幕,当地依然沉醉在喜庆气氛中。行走在热闹的巴扎(集市),常能寻到十二木卡姆艺人弹唱舞动。一些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艰难前行,为什么十二木卡姆...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和发展?   后继乏人、市场萎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是世界性难题。“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在1月4日于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会议上,成功入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实现了中国在这一领域零的突破。  有关专家认为,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得到联合国的高度肯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具有“样本”意义,其经验对其他传统艺术具有启示作用。  人才流失、后继乏人 福建木偶戏濒临灭失  “人才流失严...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2013,非遗保护着力何处?马尾绣非遗传承人韦桃花在检查绣好的马尾绣作品。    2013年序幕拉开。  在过去的一年,非遗一直很热:几乎每个传统节日都会有一个文化节、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活动,各地主打非遗的节会和博览会盛况依旧,非遗的国际化与数字化脚步没有放缓,甚至国考申论的主题都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仔细想想,非遗似乎还是很冷。  玛雅人的玩笑虽然已经过去,我们的文化遗产却依旧被现代化的飓风吹得纷纷欲散,非遗的明天怎么维系?非遗保护又该着力何处?  村...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2012年非遗保护:动静相宜 进退有度   2012年12月21日,济南市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技能大赛开赛,125名来自山东、河南、江苏等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人各显身手, 图为一名手工艺人在核桃壳里制作面塑作品。郭绪雷 摄 2012年12月28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柘荣剪纸展览”在福建福州开幕,图为外国游客在参观展览。  2012年2月5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四川非遗"青神竹编"的发展路:小竹子编出大产业 王雪娟    “在青神,竹子比金还贵!”这并非耸人听闻的传说,而是实实在在的产业。在被誉为“中国竹编艺术之乡”的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10元钱的竹子可以编出上百万元的工艺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神竹编”已经走出一条产业化的传承发展之路,当地的竹编艺人靠竹编“编”出了小洋楼,“编”出了小轿车,“编”出了新农村的幸福生活。  竹编带动农民增收  “竹子和清明上河图”“竹子和开国大典”,这些似乎完全扯不上关系...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中国非遗保护应“还俗”民间 吴兰 张启飞    11月8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为主题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山论坛在徽文化故里安徽山举行,中国民俗专家、文化官员共聚此间,探讨构建非遗保护高层可持续性对话机制,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与会嘉宾认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重“活”、“人”因素,还俗民间。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遗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非遗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一些依...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呼麦传承人巴图巴依:继承喉咙的秘密      呼麦艺术,是蒙古族人民中曾经广泛流传的喉音瑰宝,曾经风靡整个蒙古族居住区,可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大部分蒙古族居住区,已经难觅它的踪迹了。新疆阿尔泰地区生活的蒙古族同胞中间,至今还保存着原汁原味的呼麦艺术,不过,当地人称之为“喉迷”,就是“喉咙的秘密”之意。后来,有专家追寻到阿勒泰市汗德尕特乡,寻找到这个绽放在阿尔泰山下的民族艺术瑰宝。那么,现今这个名震国内的民间艺术在汗德尕特乡是怎样保存的呢?近日,我踏...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