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7   星期日   农历闰六月廿四   
搜索
论坛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与保护的困境。文章从经济民俗学的视角,以锦屏县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侗族刺绣为考察对象,根据其蕴含的民俗文化意义与民俗经济价值,以语言叙事、行为叙事、物象叙事、媒体叙事四种叙事类型为主线,探讨侗族刺绣的“认同性经济”建构路径,从而将非遗文化优势转化为市场核心竞争力,促进非遗与市场的有机结合,为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认同性经济...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神秘的傩技傩戏、好看又有趣的思州花灯、激昂的思州战鼓,没想到贵州非遗这么有看点,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战鼓文化,也是第一次现场聆听战鼓,太震撼了。”国庆假期,重庆游客向星亮选择到贵州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体验非遗魅力。 假期里,岑巩县举办了首届“思州战鼓文化周”系列活动,用战鼓敲出群众幸福音。精美绝伦的非遗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营造了欢乐祥和喜庆的节日氛围。 欣赏民俗表演、品尝非遗美食、体验非遗技艺……这个假期,各地纷纷结合非遗...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2020年,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发展与研究方面继续推进。本年度,学界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包括基本理论与体系、整体保护与发展、区域性保护以及项目个案考证等方面。在对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取得的成绩做出较为全面梳理的同时,学者们还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了讨论,而这些讨论也引发了我们对相关问题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传统体育...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苗族舞龙嘘花是东南地区元宵节的重要民俗,源于汉族玩龙灯,经过苗族民众的不断传承,成为东南具有苗族文化特征并沿传至今的习俗。 台江县是该习俗的主要实践传承区域,有156个村寨参与,每年正月初五开始到正月十七结束,有严格的仪式仪轨,有编扎龙灯和制作嘘花(烟花)的技艺,原有文化内涵和形式保存较为完整。参与民俗活动的群众多,积极性高,苗族舞龙嘘花文化生态良好。 苗族舞龙嘘花习俗分为多个时间节点和活动内容:正月初五,祭祀请龙出水,方可编扎龙和制作嘘花。匠人用竹子...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骨髓骨伤药膏是贵州省麻江县淑里村回龙组龙氏苗族武术世家,基于苗医独特的骨伤理论和实践,为解决在日常生活和习武训练中遇到筋骨疼痛、折伤、跌打损伤类疾病,而创制的专用药膏。骨髓骨伤药膏及相关制作技艺属家族传承,自第一代传承人龙阿别至第五代传承人龙薪臣,已逾百年。 骨髓骨伤药膏主要流传于贵州省东南州麻江县境内的下司镇、宣威镇的各个大小苗族村寨,后辐射到全县及凯里市、镇远县等。其原料生长地主要分布于贵州省东南州麻江县境内及周边地区,这里土地肥沃,植被茂密,生态...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思州石砚制作技艺是流传于贵州省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的传统砚台制作技艺,因岑巩县古称“思州”而得名。岑巩境内的龙江河和龙鳌河流域涧深壑幽的山地岩溶地质,经亿万年孕育,形成了水润金星石,这种石材呈骨针状鳞片结构,石质坚润如玉,石中金星闪烁,是制作思州石砚的特有原料。 思州石砚制作过程复杂,技艺精湛,主要有采石、制砚、打磨、配盒4个步骤,历经选点、试石、开采、选石、运石、储石、选料、制坯、构图、雕刻、打磨、抛光、清洗、铭文、配盒等15道工序。制作工具分为采...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赤水晒醋制作技艺是经过固体发酵和3年以上暴晒等工序制作食用醋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流布于贵州省赤水市的赤水河中下游100平方公里的两岸河谷地带。当地属中亚热带气候区,紫色土壤肥沃,稻谷、小麦等农作物质量较高。赤水河流域中下游水质较好,低海拔河畔高热多湿的气候条件形成了独特的微生物环境,适宜生产晒醋。 赤水晒醋采用固体发酵繁殖产生天然醋酸菌,醋坯和半成品醋均在高温高湿的自然环境中历经3年以上暴晒而成,故称“晒醋”。赤水晒醋制作工序如下:首先制曲,撑缸师在端午前...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侗族民众世代传承的传统建筑技术及文化表现形式,主要流布在湘桂鄂交界地区。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怀化市西南端与贵州、广西接壤地带,素有“南楚极地、百越襟喉”之称。这里气候宜人,林海莽莽,地广人稀,盛产木材,主产杉、松,是木构建筑的优质原材料。 侗族木构建筑以鼓楼、花桥为代表。其营造技艺采用密式悬臂托架简支梁体系等核心技术。营造中不用一钉一铆,整座建筑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连枋全以榫卯连接,结构牢固,接合缜密。营造工程不借助设计图纸...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贵州阳戏是在民间祭祀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传统戏剧形式,民间基础深厚,在贵州省各地均有分布,正安县、绥阳县、福泉县、罗甸县、西县为其核心流布区域。 贵州阳戏由内坛和外坛两部分组成。内坛以祭祀酬神为主,具有还愿性质,外坛主要是演戏,以娱人纳吉为主。剧目大体分三类,第一类正本戏是掌坛师请神、送神的法事科仪,没有故事情节;第二类是科仪夹戏,介于科仪和戏剧之间,有简单情节和道白;第三类是戏曲化程度较高的剧目,内容丰富,有大戏小戏之分,大戏要演多日,小戏则几十分钟。剧目...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是东南苗族民众世代传承的传统烹调技艺,核心分布区域为凯里、雷山、台江、剑河等地,辐射至东南州16个县市。凯里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处苗岭东北麓,清水江上游,云贵高原东侧的梯级状大斜坡带,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土壤肥沃,植被长势优良,动植物资源丰富。得益于东南各地传统的稻鱼生态系统,辅以本地所产的各种植物香料,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在这里世代相传,闻名遐迩。 贵州省东南州的各族人民都喜爱用酸汤烹制各种美食,尤以凯里酸汤鱼最具特色。其汤...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