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18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廿五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619)
机构
(0)
政策
(12)
资讯
(363)
清单
(129)
资源
(23)
学术
(73)
百科
(0)
其他
(1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布依族刺绣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布依族刺绣,布依语称其为“绡哇”,是一种广泛流传于贵州省布依族生活区域的传统手工艺。据文献记载,布依族刺绣至晚在明代已经形成,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它广泛分布于珠江上游南北盘江流域,以贵州省
黔
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所辖9个县(市、新区)为核心流布区域,在云南、四川等省亦有分布。 布依族刺绣包含图案题材、种类、织法三方面内容。其题材丰富多彩,主要以与生产生活相关的花鸟鱼虫、草木藤蔓、山川河流、十二生肖等为主,深刻反映了布依族人依山傍水而居,敬畏大自然、亲近大...
查看更多
布依族武术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布依族武术,是布依族人民以强身健体、守护家园等为目的一种群众性传统体育项目。它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并经数代传承人积淀、发展而成,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广泛流传于贵州省的布依族村寨,尤以
黔
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最为典型。 安龙县武术氛围浓郁,70%以上的村寨流传布依族武术。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因预防匪患、保家护院和舞龙舞狮等民俗之需,布依族村寨青壮年大都会武术,上至耄耋老翁,下至稚幼童子,人人都会几套拳脚。 布依族武术有开口拳、插虎拳等拳术和单头...
查看更多
旭早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旭早,水语,“旭”意为歌、“早”意为双,即水族双歌,因演唱由双方构成、曲目俱为偶数而得名,是水族特有的说唱艺术。其产生无文献记载,在民间口传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已出现用汉字记录水语读音的双歌抄本。它主要传承于全国唯一水族自治县——三都县,分布区域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至
黔
南州、
黔
东南州等地区。 旭早用水语演唱,不用乐器伴奏,运用合唱、独唱、韵白、吟咏、和声等多种方式,演唱者扮演歌中两个或多个角色。其结构分为说白和吟唱,开头用说白介绍主要角色(人或拟人化的动植...
查看更多
嘎百福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嘎百福,为苗语音译,是嘎百福歌的简称,意为“成串的圈套歌”,是贵州
黔
东南地区苗族人民用苗语说唱的最具代表性的曲艺形式。嘎百福主要流传于贵州的雷山、台江、剑河、凯里、丹寨、榕江等县市,核心区为雷山县、台江县和凯里市。其产生年代无文字记载,从曲目内容推测,至少有300年历史。 嘎百福以说、唱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表演时不用伴奏,采用一人自说自唱,或一人说、二人对唱的方式。其说唱的音乐旋律为二句式结构,第三乐句是第一乐句的重复,第四乐句是第二乐句的模仿。表演者用...
查看更多
端公戏(昭通端公戏)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端公戏又名“庆坛”“打傩”“做道场”,民间俗称“跳端公”,为傩戏的别称,是巫祝仪式与戏曲表演融合的民间仪式戏剧。昭通端公戏主要流布于云南省昭通市的镇雄、威信、彝良、大关、盐津、永善等县。 祭中有戏,戏中有祭,祭戏相融是端公戏的重要特征。除戏剧演跳外,还有杂技、杂耍成分的傩技表演,如过刀关、化骨吞签、飞藤斩喉、金光术等。昭通端公戏一般在立冬后至立春前演出,演出程式为请神、酬神、送神、了愿,分为文坛和武坛。文坛包括念咒、挽诀、画符、禹步等仪式,诵唱有《开坛...
查看更多
苗族古瓢舞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苗族古瓢舞,苗语名“gix hab(格哈)”,汉译为“古瓢舞”,是一种以古瓢琴为乐器领舞的传统民间舞蹈。它主要流传于
黔
东南、
黔
南“百鸟衣型服饰”支系苗族居住区,以丹寨县雅灰乡的雅灰、送陇为核心区,辐射至雷山县达地乡也蒙、古月,榕江县摆贝,以及
黔
南州三都县都江镇羊福片区、巫不片区、坝街片区等地的苗寨。这里环境优美,山高坡大,较为完整地保留了苗族古瓢舞文化。 古瓢舞的主要道具古瓢琴是用泡桐木制作的,以牛筋为弦,用马尾或棕丝做弓。它有两根琴弦,可以发出8个与当地...
查看更多
贵州:多维融合 做活“非遗+旅游”新业态
2021.08.23
专题报道
多民族聚居的贵州,是活化的非遗“博物馆”。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布依族八音坐唱、反排木鼓舞、锦鸡舞、民族刺绣、民族服饰、蜡染、银饰等构成了“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重要内涵。近年来,贵州大力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振兴传统工艺,促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今,贵州兴起了体验游、研学游、村寨游等“非遗+旅游”的新业态,实现了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精心策划,非遗体验精彩纷呈 走进
黔
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黄冈侗寨,禾晾林立...
查看更多
贵州非遗走出多维融合发展新路 技艺焕新生 乡村添活力
2021.08.18
专题报道
今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贵州苗族古瓢舞、赤水独竹漂、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等19个项目入列上榜,贵州非遗技艺得到了更为广阔的传习空间。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得益于良好的保护基础,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贵州非遗走出了多维融合的发展新路,为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与...
查看更多
活化非遗,变“心间记忆”为“指尖经济”
2021.08.09
论坛
在贵州
黔
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兴华乡摆贝村的“扶贫作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点蜡作画。新华社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活态呈现和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也是百姓推开富裕之门的重要动力源。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全国设立了2000余所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展了2200多个非遗项目,通过对近18万人次开展培训,带动了近50万人就业、20多万贫困户脱贫。 “十四五”时期是巩固拓展脱贫...
查看更多
羌族非遗展开绚丽画卷——聚焦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四川省)建设成果
2021.07.08
专题报道
中国古羌城“羌年”庆典现场 (供图:茂县县委宣传部) 2019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首批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四川省)名列其中。自2008年10月批准设立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经历了从规划制定到平台建设,从精神家园重建到乡村振兴,从抢救保护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了从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向正式成为保护区的蜕变。 保护:探索灾后重建的成功经验...
查看更多
1
20
21
22
23
24
62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