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1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十八   
搜索
论坛
  民族走廊的概念是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来的,根据费孝通的理解,我国历史上主要存在三大民族走廊,即“藏彝走廊”、“西北走廊”、“南岭走廊”。研究民族走廊是打开中国各民族之间关系的钥匙,也是理解历史上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一条重要线索。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民族走廊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与发展要求。本文在对藏彝走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藏彝走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认为在“一带一路”建设和现实发展的需求中,藏彝走廊在文化、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发...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张旭及其小组成员作品“趣染” “V故宫”灵沼轩的虚拟复原    升堂创意苍蝇拍     “这两年,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引导下,文创产品的开发成为设计界的热门讨论话题。”“来咨询的文博单位多了起来,无论是公司内部培训还是相关行业培训,文创产品开发总是绕不开的课程。”“文创产品开发对设计师的综合素...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湖南湘西龙山里耶文化古镇。光明图片/视觉中国云南迪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形成了多元一体、和谐共融的良好民族文化生态。(摄影:童怀摄)制表:鲁元珍美丽“羌绣”绣出美好生活。(摄影:陶明)【文创视域】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近年来我国文化领域的一个创新,从文化发展的规律出发,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由点到面,用整体性、系统性思维,提高文化治理能力,既注重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和活态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地实施保护,也保护其得以孕育、滋养的环境,见树木见森林。近日...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7省市、21场直播、近30位非遗传承人及特邀嘉宾、800余万人次观看……截至7月31日,由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指导,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支持,光明网、斗鱼直播联合推出的“致·非遗 敬·匠心”大型系列直播活动已完成了第二季的直播报道。参与此次非遗系列直播的传承人绝大多数都是首次亮相直播平台。多位非遗传承人表示,以手机网络直播的形式宣传非遗文化,既“新鲜”又“接地气”,能在90分钟的直播中了解到网友对这项非遗的真实认知,也为今后的非遗传承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让每一位绣娘养着鸭、抱着娃、绣着花,就能拥有体面的收入。”15年前,夏华第一次带领设计团队走进西南的深山,看到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寨里淳朴的绣娘后,便对自己许下了这样的诺言。如今,作为聚焦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手工坊创始人,夏华实现了最初的梦想。 中国手工坊创始人夏华  让绣娘在原生态环境下传承技艺  在6月5日-10日历时一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上,一场以“依文•永不遗失的绣梦”为主题的时装秀,让海内外观众领略到了布依族刺绣的魅力...
查看更多
论坛
2016年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第一年。2015年12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明确了国家发展战略及文化发展的总体部署。“十三五”规划,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力的现状认知更加明确,各项工作思路更为清晰。 2016年,在国际层面,“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绣娘正在讲解苗绣的技艺与传说 (摄影:张润宇)  模特在依文·中国手工坊高级时装秀现场走秀 (摄影:张润宇)  原标题:走进西南深山15年,中国手工坊探路非遗传承新模式 绣娘的日常,成了艺术有了市场入夜,北京恭王府红墙大院内,青石板上搭起T台。缱绻撩人的布依族浪哨中,云鬓香衣款款而来,“依文·永不遗失的绣梦”时装秀上的布依族刺绣惊艳全场。  谢幕时,聚光灯下,37岁的布依族绣娘黄莲手握麦克风,嗓音发颤,“我6岁开始和妈妈学纺纱、织布、绣花。因为中国手工坊...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湖南开展非遗体验活动湖北“画说非遗”活动即将展出的水墨漫画作品国家图书馆纪录片展映活动的纪录片海报  今年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文化部的组织下,全国各省区市和各相关单位,包括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参与高校等,都将围绕“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这一主题组织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每个省区市还将设立自己的主场活动,届时,全国各地民众都将有机会零距离参与到丰富、精彩的非遗活动中。    恭王府:服饰秀展“锦绣中华...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为维护非遗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自2007年以来,我国先后设立了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探索在非遗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这是我国非遗保护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实践。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求“见人见物见生活”,各地需要经过相当长的周期才能完成。在建设过程中,各地解放思想、大胆实践,通过把非遗保护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文化旅游有机融合等方法,不但保护了非遗赖以栖息的生态环境,也使非遗项目得到了传承发展。现将...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自2007年以来,文化部先后批准设立了闽南、徽州、热贡等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涉及17个省区市。参照这一理念和做法,各省区市也设立了特色鲜明的14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有利于在非遗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区域探索整体性保护,这是中国在非遗保护领域的一大创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文化传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当地的社会人文、自然等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失去了特定的环境...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