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1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十八   
搜索
专题报道
 贵州从江: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能双赢吗? 潘年英     时至今日,如果仅以某种惯常的社会发展指标来衡量贵州省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的社会发展水平,它还是比较落后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从江“低水平”和“慢速度”的发展却带来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即令人艳羡的丰富多姿的民族原生态文化和几乎令人嫉妒的舒适、安全、和谐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这种惬意和舒适的生态环境,正构成了今日弥足珍贵的后现代文化资源。  天生丽质的从江  贵州省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布依族文化“八宝”初识 布依戏《降三星》敲击铜鼓――木盆合音布依傩仪面具――东山圣公(左)、南山圣母(右)     布依族文化“八宝”为:布依八音、布依族谷艺(布依戏)、布依“削肖贯”、布依小打音乐、布依铜鼓、布依《摩经》文化、布依戈榜(布依傩仪)、布依族仪式性“前傩戏”――“哑面”。  一、布依八音  布依八音亦称布依八音坐唱、八音坐弹,系流传西南布依族聚居地区的民族曲艺。  据史料记载,早在北宋时期,八音就流入南盘江一带布依族聚居地区,元代,八音加入...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失去自然传承 山歌将成为“录音带上的文物”?     山歌好比春江水,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山歌曾有数千年的辉煌历史和浩如烟海的曲目。    但令人遗憾的是,萌芽和壮大于狩猎和农耕文明中的中国山歌,近些年自然传承的能力在加速滑坡,只留下舞台山歌、电视山歌、旅游山歌等表面繁荣。与山歌相关的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样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打山歌”的都是些“怪人”?    出生于湖南西部山区的作家李苑,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山地民俗文化。    李苑说,山歌...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苗族的芦笙舞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是一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壮、瑶等民族聚居区,在各苗族地区尤其普及。其中以贵州东南部、西北部和广西西部山区最为活跃。在那里,人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开始学吹芦笙和跳芦笙舞。凡是在演奏和舞技上出众的芦笙手和芦笙队,都深受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在过去,青年小...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傩戏和傩戏面具    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远古先民在征服自然中获得生息,繁衍后代,生存的欲望需要宗教(自然宗教)观念的帮助来超越自我,龙的传人以伟大的浪漫主义心性创造了灿烂的巫傩文化。"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巫傩活动在生命意识上满足了广大信仰者的心理要求,长期以来,巫傩之风的传承与流布融入习俗之中,即使在现代,仍以传统文化的形态存留于民间。     巫傩活动在赣鄱大地可上溯到殷商。经三千年的沿袭...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绵竹年画:千年古邑的艺术奇葩     绵竹,这个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遭受重创的城市,文化底蕴深厚,绵竹年画享誉全国。地震中,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的房屋大部分垮塌,废墟中到处可见散落的画板、画架和未完成的画稿,残垣断壁上彩绘的“五谷丰登”、“莲莲有鱼”等年画图案依稀可见。棚花村就是远近闻名的绵竹年画村之一。  近日,记者询问当地一位朋友:绵竹年画珍贵的老版文物是否毁于一旦?绵竹年画未来命运如何?朋友说:“人在,传统在,技艺在,有着500多年历史的绵竹年画...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多姿多彩的侗寨建筑文化鼓楼、戏楼(右)、风雨桥    在国家文物局审定通过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35个“重设目录”中,贵州有两项入选,分别是第28项“东南苗族村寨:苗岭山区雷公山麓苗族村寨”和第29项“东南侗族村寨:六洞、九洞侗族村寨”。后者包括六洞地区的黎平堂安寨、已伦寨、纪堂寨、登杠寨、登江寨、厦格寨、地坪寨和肇兴鼓楼风雨桥,以及九洞地区的从江增冲寨、银潭寨、则里寨、占里寨、高阡寨、信地寨、榕江大利寨、宰荡寨、黎平登岑寨和述洞寨。侗寨民居...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苗族银饰:用白银写的诗    苗乡俗语说:锦鸡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银饰。当你在苗乡行走,无论是在人头攒动的集市,或是在石板铺路的村巷、山道,都会有三三两两的苗家阿雅(妇女)、黛帕(少女)穿着由花边和银饰镶成的民族盛装映入你的眼帘,特别是那满身银光闪闪、环佩叮当的银饰,一定会令你的眼睛为之一亮。苗族人的银饰情    苗族人酷爱银饰,不管在哪里生息繁衍,服饰特别是银饰都成为当地的亮点和人文景观。据有关史料记载,自秦汉以来,苗族的银饰文明得到一脉相承,这在很大程度...
查看更多
论坛
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思考                                   樊 祖 荫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自2002年我国正式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以来,各级政府和干部群众...
查看更多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和谐价值程 惠 哲    如何达致社会和谐?这是当今利益主体多元、生存竞争激烈、张扬个性自由的时代所无法回避的全球性的实践和理论命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积累、传承文化并加以创造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规范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一种基本力量,有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全面、平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和谐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认识到了非物质...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