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16 星期六 农历闰六月廿三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635)
机构
(0)
政策
(22)
资讯
(437)
清单
(34)
资源
(53)
学术
(77)
百科
(0)
其他
(12)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浙江传统工艺传承发展迈入“3.0时代”——“走进非遗第一线”振兴传统工艺浙江行观察
2017.05.22
专题报道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在2016年9月举办的G20杭州峰会上,以浙江传统工艺代表性非遗项目为主的各式国礼,让世人领略了中华传统艺术之魅力,更惊艳于号称“百工之乡”的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瑰丽。钱塘潮涌,门类繁多、种类齐全的传统工艺,在吴越大地深深扎根、茁壮生长,并在互联网时代再次站上创新发展的潮头,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浙江经验,成为钱塘之畔又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线……如今,媒体再次把目光聚焦于浙江。5月19日至23日,中国文化报社记者与人民日报、新华...
查看更多
非遗老了,我却不愿他离去--从文博会看非遗传人的困境与希望
2017.05.17
专题报道
当神话故事搭上5D技术,以强烈的艺术效果震撼人心时;当传统出版物借助有声阅读APP,呈现全新的阅读方式时;当课堂教学、景区展示通过VR呈现,变得唾手可及时……还有一批传统的古老工艺,只能靠一针一线、一笔一画、一捏一揉的手工劳动创造而成。 女书习俗、黄梅挑花、土家族织锦、油纸伞制作技艺……在15日闭幕的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上,一批植根于我国历史文化沃土的传统手工艺非遗项目及其传人集中亮相,却难以吸引更多年轻的目光。 “非遗+”初现活力 “手拿针线挑新衣...
查看更多
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开幕
2017.05.12
其他新闻
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11日至15日在广东深圳举行。本届文博会将有2302个政府组团、企业和机构参展、十余万种文化创意产业展品、近6000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引领中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以环女士介绍本届文博会的亮点时,全面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改革、发展辉煌成就。她说:“本届文博会专门设立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改革和发展的...
查看更多
从义乌文交会看浙江非遗发展新貌:传统碰撞现代 非遗实现“再生”
2017.05.09
专题报道
观众体验土布织造 “没想到常见的植物也能用来染色,真是不可思议。”近日,在第12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以下简称文交会)浙江非遗生活馆内,按照萧山过江布技艺传承人杨洁的指点,土库曼斯坦姑娘巴耶娃很快就把一块纯棉的白手帕染上了喜欢的颜色和图案。 非遗要传承,首先要让人感兴趣。据悉,为了让传统土布进入现代生活,杨洁和她的团队将老手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充分融合生活美学,在老土布上设计出很多新花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月27日至30日,第...
查看更多
非遗:“活”出各自精彩
2017.04.10
论坛
鼓励那些市场化可行性较高的非遗走自我图强、自我发展的产业化道路,已成为政府和业界的共识。宝贵的文化遗产如果已经失去了传承下去的土壤,是否可以借助创新、创意的力量,使其换一种方式“复活”、重回人们的视野呢? 前不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又成热门话题。从作家冯骥才“炮轰”有官员把非遗保护当政绩,只保护“能开博览会的”,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呼吁“民间的老物件儿、老手艺不能只是沉睡封存的档案”,承载着民族记忆的非遗再一次牵动人心。 我国非遗保护,单从...
查看更多
如何看待少数民族文学的价值
2017.04.10
论坛
中华文化是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共同创造的。当我们今天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时候,主要指的是中国政治上一体、文化上多元的基本特征。其实,若再进一步说,小而言之,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而言之,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至于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的价值和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已有精要概括:“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
查看更多
委员议政:把脉“非遗”话“乡愁”
2017.03.13
专题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前已成为中国社会共识,但应如何提振内生动力、延续文脉乡愁?全国两会期间,多位政协委员给出建议。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它的展示吸引了一些市民的驻足观看(摄影:王秋兰) 探索“非遗”扶贫 目前,中国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72项,省级则
130
87项;已有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遗”,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王文章认为,“非遗”保护不应是“凝固”的保护、使其成为文物,“对可以制造...
查看更多
王勇超:加强民俗文化的研究与保护
2017.03.08
论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关中民俗博物院院长王勇超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采访 (摄影:张哲)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振信心,鼓舞人心。”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关中民俗博物院院长王勇超3月7日在陕西代表团媒体开放日发言时说,听到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自己感到自豪。6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近年来国家进一步把民生放...
查看更多
让非遗不再“沉睡”,靠产业织就致富路——代表委员热议非遗传承保护与扶贫工作结合
2017.03.07
专题报道
有数字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已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7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130
87项;已有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遗,总数位居世界第一。然而,不少非遗仍“养在深闺人未识”,传承与保护在“默默无闻”的现实中遭遇尴尬。 如何让具有浓厚历史特性的非遗在当代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播?如何让非遗不再“沉睡”,焕发新活力?非遗传承保护能不能与扶贫工作结合?这些成为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关心的问题。 让非遗走进...
查看更多
有力推进现成效 不避问题开良方——各地贯彻落实《非遗法》情况评估报告发布
2017.02.24
专题报道
去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实施的第五个年头,为督促各方切实履行非遗保护法律责任,进一步掌握法律实施以来各地保护非遗的现状,总结有效做法和经验,发现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内对《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相关情况进行评估。 日前,文化部官方网站公布了《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充分肯定了在文化部...
查看更多
1
48
49
50
51
52
64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