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5   星期五   农历闰六月廿二   
搜索
专题报道
康·美萨画派作品 嘎玛德勒,嘎玛嘎赤画派传承人   地处三江流域、号称“康巴腹心”的昌都,是一处被世人逐渐熟知的热土。在其集康巴文化、卡若文化、茶马古道文化、藏东红色文化、东女国文化、三江流域文化为一体的地域文化中,唐卡艺术可谓一枝奇葩。   唐卡,被人形象地称为“可以流动的壁画”,是藏族文化的百科全书。作为从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新绘画艺术,唐卡从公元7世纪有文字记载至今,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昌都的唐卡艺术在与不同地域文化,特别是汉族文化的...
查看更多
论坛
  从13岁那年到画店当学徒开始,河南开封朱仙镇的郭太运与开封木版年画的缘分,持续了70多年。在他的记忆里,木版年画最鼎盛时,仅开封市就有一二十家卖画的大店铺,更别提年关时扎堆儿的小摊点了。“每年春节都要加班加点,赶制年画。”郭太运说。   现在,年过九旬的郭太运已是木版年画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再也不用为了制作年画熬夜了,因为知道木版年画的人越来越少了。   “非遗的生存状态分三类”,2013年至今,鼎坤文化传媒创始人邓佳雯走访了国内木雕、印染、苗族银...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自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我国由政府主导推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十二五”时期,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努力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施行到全国多地非遗保护条例纷纷制定出台,非遗保护实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初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非遗保护体系初步建立;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38个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成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学院作品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陶艺班在陶艺实验室的教学现场     “从作品的设计、创作,到后期装裱、包装,如何将剪纸艺术顺利推向市场?”这是山东的剪纸传承人杨秀玲目前迫切想了解的知识。“如何使色彩艳丽的羌绣手工艺品被更多人接受并喜欢?”这个疑问一直萦绕在四川阿坝“80后”绣娘张一的心头,亟待解答。这个暑期,在参加文化部组织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试点工作中,她们心中的困惑和疑虑都有了答案。     从7月中旬开始,旨在提...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景泰蓝的掐丝、点蓝工艺。景泰蓝是燕京八绝之一,也称“铜胎掐丝珐琅”李慧思 摄     京津冀三地13日首次联合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风格各异的精品集中亮相。民众还可走近身怀绝技的非遗传承人,“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6月13日是中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暨传统手工艺作品设计大赛于当日举办。现场展出的近130件作品各具特色,堪称收藏级精品。其中,景泰蓝制作技艺、北京玉雕等“燕京八绝”项目,彰显出“京作”宫廷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三地联手,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薪火相传、厚德载物的精神,是维系整个民族的重要精神纽带。为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推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河北省文化厅将在第10个“文化遗产日”期间,联合举办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暨传统手工艺作品设计大赛。   活动: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暨传统手工艺作品设计大赛   时间:6月13日—16日  10︰00—16︰00   地...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6月13日是我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6月9日晚,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杭州市文广新局承办的“中国梦·非遗梦”第十届浙江省非遗节暨2015“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杭州)展演活动在杭州市余杭区体育馆举行。接下来,2015“浙江好腔调”传统戏剧系列主题活动也将陆续展开。   整台展演节目由“序:滚滚向前”“上篇:龙马精神‘浙’十年”“下篇:走在前列谋新篇”和“跋:百花齐放”4个篇章组成,以传统表演艺术的形式,回望浙江非遗保护10年所取得的成绩,展望浙江非...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傣寨白塔   泼水狂欢     喝下少数民族祝福的美酒,在“花海赛装狂欢节”的舞台上穿戴、搭配民族服饰,在河谷进行徒手摸鱼……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3天,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内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云南民族村,接待游客3.13万人次,同比增加21%。   云南民族村地处昆明市区的南部,距市区10公里,占地1270亩,现已建成包括傣族、白族、彝族、纳西族、佤族、布朗族、基诺族、拉祜族等25个少数民族村寨,将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风情...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唐人宝刀夸大食,于今利器称米昔。十年土涮松纹生,戎王造时当月蚀。”这是元末诗人张宪诗集中的一首诗。诗中被称为“米昔”(也有版本作“米息”的)的利器是元人曾用过的一种半月形弯刀。这种刀曾流行于西亚、中亚等地,后奥斯曼帝国崛起后,它又以便于马上劈杀和挑刺而被奥斯曼帝国的骑兵们所接受,成为奥斯曼人在沙场上所向披靡的利器。   元末明初,古老的中原大地上出现了能和西域“米昔刀”相媲美的“保安腰刀”。保安腰刀以其和米昔刀相似的工艺,不相上下的质量,众多的品种...
查看更多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它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而言,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它具有鲜明的文化性,民俗性、传承性、民族性。它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为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   作为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来...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