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30   星期三   农历闰六月初六   大暑 大暑
搜索
人物
《格萨尔》说唱艺人斯塔多吉   24岁的斯塔多吉面容黝黑、棱角分明。他是西藏目前最年轻的《格萨尔》传唱艺人。   缘   藏族史诗《格萨尔》是世上最长的史诗之一,讲述了传说中的藏族英雄格萨尔王降妖伏魔、造福百姓的故事,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2009年,《格萨尔》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斯塔多吉出生在西藏昌都地区边坝县一个普通牧民家庭,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头顶蓝天,脚踏绿草,以放牧为生。11岁那年,一场奇异的梦境,改变了他的人生...
查看更多
人物
   非遗传承人欧洛巡巴在讲述自己演唱藏戏的故事。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经过不断发展完善,藏戏在十七世纪以后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系统完整的艺术形式,称为中国戏曲中的一个特有的剧种,并在藏区广为流传,深受藏族同胞的喜爱。在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藏戏先后出现了许多传统剧目,至今久演不衰的有著名的“八大藏戏”。   和平解放前,每逢雪顿节,各地的藏戏班子需要到拉萨来支差,为当时的西...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改变“东方无史诗”偏见     据次仁平措回忆,上世纪80年代,《格萨尔》领导小组及抢救办公室派专人到史诗流传广泛的那曲、昌都等地区,进行民间艺人普查,搜集整理旧版本以及有关传说、实物等抢救性工作。     30多年来,西藏在《格萨尔》保护和研究上取得了大量成果。     史诗保护工作者先后共寻访能说唱10部以上史诗的艺人57名。根据“择优择缺”原则和“优先为老艺人录音”的指导思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录音工作。截至目前,已录制100多部艺人说唱本...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4月18日,“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会上,丝绸之路经济带非遗推广专项行动、丝路讲坛、《一带一路言论集》、丝路云·“一带一路”动态数据库、“丝绸之路经济带西行之旅生态工程”等多项旨在推动“一带一路”沿线人文交流的项目宣告启动。     国务院新闻办原副主任杨正泉、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贾文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刘建兴等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据介绍,“丝绸之路经济带非遗推...
查看更多
通知公告
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已于2014年11月由国务院正式公布。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39号)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应当确定保护单位;项目保护单位需有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或相对完整的资料,有实施项目保护计划的能力以及开展传承、展示活动的场所和条件;认定后的项目保护单位应在当地文化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履行项目保护和传承的各项职责,并接受社会各界...
查看更多
通知公告
  近年来,由于各地行政区划变更、机构职能调整、文化体制改革发生机构撤并、履责不力等原因,我部已认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中,有一部分情况已经发生变化,其中一些保护单位已经不具备履行保护单位职责的能力和条件,需调整并重新认定。鉴此,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39号),为进一步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工作,明确和落实保护责任,在各地申报的基础上,文化部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土家族摆手迎新年、苗族山歌会、藏族羌姆表演……今年春节,全国18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依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开展了多达300余项文化活动,活动从农历腊月二十三一直延续到二月初二,全国各地的人们在民族风情中感受到了新鲜的年俗年趣,可谓异彩纷呈。据了解,从2007年至今,我国设立了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些保护区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具有鲜明的区域和民族特色。   据了解,非遗项目不是不可移动的文物,也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更多是一种“活态...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石顺民(左一)在表演湘西苗族鼓舞。   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人民喜爱的民间舞蹈艺术,每个村寨都有打鼓高手,爱好打鼓的年轻人既可以跟随自己喜爱的鼓手学习,也可以自己琢磨、发挥,好的鼓手往往都有自创的击鼓技法和舞蹈风格。时至今日,湘西苗族鼓舞之所以有数十种不同风格的表演技法,是与一代代鼓舞艺术家的努力和创新分不开的——   2013年,笔者曾在湖南吉首国际鼓文化节“鼓王争霸赛暨国家非遗传承人选拔赛”决赛现场,目睹了新一代湘西苗族鼓舞鼓王的诞生。这场盛会...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唐人宝刀夸大食,于今利器称米昔。十年土涮松纹生,戎王造时当月蚀。”这是元末诗人张宪诗集中的一首诗。诗中被称为“米昔”(也有版本作“米息”的)的利器是元人曾用过的一种半月形弯刀。这种刀曾流行于西亚、中亚等地,后奥斯曼帝国崛起后,它又以便于马上劈杀和挑刺而被奥斯曼帝国的骑兵们所接受,成为奥斯曼人在沙场上所向披靡的利器。   元末明初,古老的中原大地上出现了能和西域“米昔刀”相媲美的“保安腰刀”。保安腰刀以其和米昔刀相似的工艺,不相上下的质量,众多的品种...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中国皮影,被当今世界公认为“电影鼻祖”。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不久前这样写道:“在它面前,时间仿佛凝固了,一种‘借光显影’的特殊的戏剧艺术穿越古今,使人生的几十年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然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影戏已经呈现出严重濒危状态,如果再不进行抢救和保护,用不了多久,这一艺术形式就会消失。”几句话,既点出了中国皮影这一人类历史文化瑰宝的价值高度,也点出了其在当下面临的险恶局面。从2004年12月到2008年6月...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