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1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十八   
搜索
炼火
2021.08.23
炼火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炼火习俗是磐安西南山区部分村镇在每年重阳或胡公生日前后举行的以祛灾逐疫、祈福纳祥为主旨的民俗活动,主要流布于浙江省磐安县西南部深泽、双峰、仁川、盘峰等乡镇,其风貌原始古朴,集民俗信仰、舞蹈、音乐、体育、游艺于一体。 磐安炼火源于上古时代的火崇拜。从部分村镇重阳节炼火的时间看,其历史悠久,内含着以火为“阳”,以阳驱阴的阴阳观念。北宋以后,为官清廉的永康人胡则被当地百姓立祠奉祀,称胡公大帝。传说在永康方岩的“兴胡公”庙会上即有“炼火”表演,而今天的磐安深泽乡一...
查看更多
腊八节习俗
2021.08.23
腊八节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腊八节习俗是中国腊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浙江省杭州地区的传承具有突出的代表性。相关习俗是春节前当地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范围遍及杭州市西湖区、江干区、拱墅区、上城区等10个市辖区,并辐射到周边县市。 腊八节可追溯到先秦时岁末的蜡祭(祭农业神)和腊祭(祭祖)。秦汉以来,二者逐渐合一,统称为“腊祭”。至南北朝,腊日固定到农历十二月初八。佛教传入后,腊日与佛成道日融合。自宋始,兴起喝腊八粥之俗,寺院、士庶均熬食腊八粥。《梦梁录》《武林旧事》等文献均记述了杭州地...
查看更多
放河灯(松花江放河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松花江放河灯习俗是由祭奠亡灵的形式演变成为祈福生活的仪式,而流传于吉林省吉林市一带的大型祈愿民俗活动。吉林市地处长白山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水系发达,有“北国江城”之美称。 明清时期,建船厂,设水师营,常有落江溺水身亡者。驻船厂都统为稳住人心,在中元节高搭法台,为死者超度亡灵。人们为祭奠死亡的人,便在江上施放河灯。据《永吉县志》记载:“燃灯顺流,如万朵金莲浮于水面,船僧具经,铙钹鼓吹并作,士民竟相接踵摩肩。”此后,每到农历七月十五日,人们就用放河灯追祭祖先...
查看更多
龙神赛会
2021.08.23
龙神赛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龙神赛会是流传在甘肃省临潭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习俗,奉祀的18位龙神大多是明代建立功勋或皇亲国戚,其中有15名是男性,3名是女性,他们分别是徐达、安世魁、李文忠、朱亮祖、花荣、白土娘娘(朱元璋的皇后马氏)、冯旗太太(民间女神)、胡大海、赵得胜、武殿章、郭英、牌路下娘娘(朱元璋的妃子)、张德胜、刘贵、韩成、成世疆、康茂才、常遇春。 平时,18位龙神分别供奉在不同的庙里,每个庙有各自的庙会,庙会时间和地点都不同,一般为期3天,从农历正月初九到九月中旬,几乎庙...
查看更多
赫哲族乌日贡大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乌日贡”在赫哲语中为欢乐喜庆之意,乌日贡大会是集传统文化和由传统文化演化而来的现代文艺、体育、艺术等为一体的盛大民间文化活动。 以现代乌日贡大会形式发起的赫哲族文化活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因为初期的主要内容是传统的文艺、体育活动,所以称为民族文体大会。1991年,农历五月十五前后被确定为赫哲族“乌日贡节”。1997年开始,赫哲族乌日贡大会每4年举办一届,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0届。 乌日贡大会在赫哲族居住的乡、村、镇、县、市轮流举办,主要内容为民族文化艺术...
查看更多
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是明朝以来海南渔民为赴南海远洋捕捞、贸易而举办的以祭祀兄弟公为主题的男性生产祭祀活动。 琼海市潭门港是通往南沙群岛最近的港口之一。自明朝起,海南岛渔民前往南海远洋作业,必举行兄弟公出海仪式。随着时代变迁,本由男性主导的生产祭祀仪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内涵更为丰富的民间信俗。 兄弟公又称“一百零八兄弟公”“照应公”等,其信俗由祭祀仪式、民间习俗和故事传说三大系列组成:祭祀仪式分为庙祭、船祭和岛祭。庙祭即在神座上敬奉祖先的木制神牌;船祭分开船前祭...
查看更多
祭典(老子祭典)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老子祭典是流传在河南省鹿邑县,祭拜伟大思想家老子的盛大民俗活动。每逢老子生日,祭拜人数常达五十万之多,规模盛大,内涵丰富,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其影响辐射至豫、皖、鲁、苏及东南亚。 据《后汉书•桓帝本纪》记载,“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春正月,遣中常侍左悺之苦县,祠老子。”之后,历代祭拜老子活动便绵延不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先后到鹿邑祭拜老子,尤以唐宋规模最大。同时民间祭拜老子的活动也越来越兴盛,冶炼、陶瓷等行业都把老子作为崇拜信奉对象。民间祭拜老子...
查看更多
阔时节
2021.08.23
阔时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阔时节是傈僳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也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最隆重的民族节日。“阔时”为傈僳语,“阔”即“年”,“时”意为“新”,“阔时”则是“新年”。傈僳族阔时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阔时节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四个县(市)的傈僳族居住区和泸水市白族支系勒墨人、福贡怒族居住地,还分布于保山市隆阳区、腾冲市,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
查看更多
普米族拈达则封山仪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拈达则”封山仪式是普米族在一年一度的节祭里检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强调社会规范及个人行为准则的重要民俗活动。“拈”为恒久,“达”为平安,“则”为栽种,即栽下永远平安和谐之树。活动于每年三月举行,历时3天。流传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 拈达则传承非常古老遥远,从《拈达则经》、民间祭祀词、古歌、民间故事、绘画及拈达则遗迹中可以得到佐证。相传普米族从青海、甘肃往四川、云南迁徙,沿途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普米人认识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们都要保...
查看更多
三多节
2021.08.23
三多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的三多节,是纳西族人民在长期的游牧和农耕习俗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目的,以祭祀、歌舞、赏花、野炊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民俗、艺术、手工技艺、庙市等诸多文化内容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是纳西族的标志性民俗节日。 “三多”是纳西语音译的人名,是传说中骁勇善战、扶危济困的英雄、纳西族心目中的圣山——玉龙雪山的化身,是纳西族和白、藏等各民族信仰的地域保护神。三多节习俗分布在玉龙雪山周边滇、川、藏毗邻的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支流无量河流域的纳西族居住区。玉龙...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