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武安平调落子
2018.12.14
武安平调落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武安市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是河北省武安市独有的两个地方剧种,经常在一起演出,习惯上合称武安平调落子。武安平调落子流传于河北省南部的邯郸、邢台,河南省北部的安阳、新乡及山西省东南部的长治等地区。 武安平调俗称大戏,约产生于明末清初,是河南怀调与武安地方民间音乐结合的产物。它属于梆子腔系,曲腔悠扬,旋律流畅,风格独特,有慢板、二八板、散板、流水板、栽板等板式。早期文场主要用...
查看更多
越剧
2018.12.14
越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 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等许多省、市、地区,它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清末在曲艺“落地唱书”的基础上吸收余姚滩簧、绍剧等曲种、剧种的剧目、曲调、表演艺术而初步成型,当时称为“小歌班”或“的笃班”。1916年进入上海时称为“绍兴文戏”,1930年以后又发展成为全部由女演员演出的“女子绍兴文戏”。1938年改称越剧。以后在发展中进一步走向成熟,形成优美抒情的艺术风格。 越剧是一个晚出的剧种,它善于博采众...
查看更多
越剧
2018.12.14
越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 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等许多省、市、地区,它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清末在曲艺“落地唱书”的基础上吸收余姚滩簧、绍剧等曲种、剧种的剧目、曲调、表演艺术而初步成型,当时称为“小歌班”或“的笃班”。1916年进入上海时称为“绍兴文戏”,1930年以后又发展成为全部由女演员演出的“女子绍兴文戏”。1938年改称越剧。以后在发展中进一步走向成熟,形成优美抒情的艺术风格。 越剧是一个晚出的剧种,它善于博采众长...
查看更多
越剧(尹派)
2018.12.14
越剧(尹派)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芳华越剧团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县,20世纪初由“落地唱书”的说唱艺人化装登台演出,自此逐步发展为一个独立的戏曲剧种,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并在舞台实践中形成了诸多艺术流派。 尹桂芳创立的越剧尹派艺术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当时越剧名家云集上海,各领风骚,尹派艺术即在这激烈竞争的氛围中脱颖而出,日臻成熟。它有力地推动了越剧的革新,为越剧从以花旦为主要行当到以小生为主要行当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尹派越剧...
查看更多
沪剧
2018.12.14
沪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 沪剧是上海的代表性剧种,流行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它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清代道光年间,浦江一带的滩簧发展为二人自奏自唱的“对子戏”和三人以上演员装扮人物、另设专人伴奏的“同场戏”。1898年,已有艺人流入上海,并固定在茶楼坐唱,称作本滩。1914年,本滩易名为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
查看更多
苏剧
2018.12.14
苏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 苏剧由花鼓滩簧与南词、昆曲合流而成,流行于苏南浙北城乡。其前身苏滩原名对白南词,俗称“打山头”,是一种围坐清唱的曲艺形式。1912年对白南词有了简单的化装表演形式,1941年朱国梁在上海创建国风新型苏剧团,尝试将对白南词发展为独立的戏曲声腔剧种苏剧,让苏剧和昆曲在一起混合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剧健康成长起来。 苏剧的音乐唱腔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昆曲曲牌,二是南词,三是滩簧曲调。因深受昆曲的影响...
查看更多
扬剧
2018.12.14
扬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扬州市 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地区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区及南京、上海一带。它以扬州民间歌舞小戏花鼓戏和苏北民间酬神赛会时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而最终成型。1911年,苏北香火戏由扬州进入上海,改称“维扬大班”。1920年,扬州花鼓戏进入上海,改称“维扬文戏”。20世纪30年代初,两种戏合并形成维扬戏,后简称扬剧。 扬剧音乐属于曲牌体,主要由花鼓戏音乐、香...
查看更多
扬剧
2018.12.14
扬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演艺集团扬剧团 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南京等地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区,此外在上海也有扬剧的演出。扬剧以扬州民间歌舞小戏花鼓戏和苏北民间酬神赛会时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等,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戏曲剧种。20世纪初,进入上海、杭州等大城市,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扬剧趋于繁荣,镇江、南京、扬州的扬剧演出盛行一时,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扬剧的唱腔音乐属于...
查看更多
扬剧
2018.12.14
扬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镇江市 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南京等地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区,此外在上海也有扬剧的演出。扬剧以扬州民间歌舞小戏花鼓戏和苏北民间酬神赛会时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等,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戏曲剧种。20世纪初,进入上海、杭州等大城市,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扬剧趋于繁荣,镇江、南京、扬州的扬剧演出盛行一时,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扬剧的唱腔音乐属于曲牌体...
查看更多
庐剧
2018.12.14
庐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合肥市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声腔剧种之一。它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区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是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的,因其创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最后定名为庐剧。 庐剧的传统剧目分本戏、折戏和花腔小戏几种,本戏以爱情、公案等为主要内容,折戏是从本戏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
查看更多
1
1156
1157
1158
1159
1160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