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庐剧
2018.12.14
庐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六安市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声腔剧种之一。它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区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是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的,因其创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最后定名为庐剧。   庐剧的传统剧目分本戏、折戏和花腔小戏几种,本戏以爱情、公案等为主要内容,折戏是从本戏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
查看更多
庐剧(东路庐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和县      庐剧原名“倒七戏”,起源于皖中地区,荟集门歌、秧歌、茶歌、民歌、大别山歌等各种小调,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广泛流行于安徽省的江淮之间、皖西大别山区及沿江江南部分地区。   庐剧在安徽因地域不同,形成了东、中、西三路。东路庐剧以芜湖(江南)、和县(沿江)一带为中心。它吸收了京剧的表演程式和武功,剧目题材由俗走向雅,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   和县庐剧团成立于1955年,是东路庐剧...
查看更多
楚剧
2018.12.14
楚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地方声腔剧种,1926年改称楚剧,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楚剧主要流行于武汉、孝感、黄冈、荆州、咸宁、宜昌、黄石七地市四十余县。   楚剧现存剧目约五百个,常演的有两百多个,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秦雪梅吊孝》、《银屏公主》、《赶斋》、《杀狗惊妻》、《三世仇》、《吴汉杀妻...
查看更多
楚剧 
2018.12.14
楚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是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的地方声腔剧种,1926年改称“楚剧”,流行于湖北省武汉市、孝感市、黄冈市、荆州市、咸宁市、宜昌市、黄石市7地40余县市。 哦呵腔是湖北省孝感市的农民在劳动时,以打击乐伴奏(打围鼓),一人领唱,众人帮腔而形成。由哦呵腔演变而来的迓腔,成为楚剧的主要腔系。黄孝花鼓形成于清道光中期,清光绪二十八年进入武汉市各...
查看更多
荆州花鼓戏
2018.12.14
荆州花鼓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潜江市      荆州花鼓戏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称花鼓子、天沔花鼓戏。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流行于原荆州所辖各地区,波及邻近的鄂南、湘北等地。   荆州花鼓戏的剧目据统计有197出,包括《抽门闩》、《掐菜苔》、《告老爷》、《站花墙》、《双撇笋》、《打莲湘》、《江汉图》、《贺端阳》、《打补钉》、《戏蟾》、《三官堂...
查看更多
黄梅戏
2018.12.14
黄梅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安庆市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   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
查看更多
黄梅戏
2018.12.14
黄梅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黄梅县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   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
查看更多
黄梅戏
2018.12.14
黄梅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黄梅戏剧院      黄梅戏又名“黄梅调”,源自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融合,逐渐发展为一个戏曲剧种。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   1952年,在安徽省合肥市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专业黄梅戏表演团体—安徽省黄梅戏剧团。黄梅戏在音乐伴...
查看更多
商洛花鼓
2018.12.14
商洛花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商洛市      商洛花鼓民间通称花鼓子、地蹦子,流行于陕西省商洛地区。清光绪三年湖北郧阳遭受水灾,大批灾民进入商洛地区,带来了郧阳流行的花鼓戏。后花鼓戏逐渐改用商洛地区方言演唱,并吸收了许多商洛的民歌小调,最终形成商洛花鼓。   因其流行地域和语音的不同,商洛花鼓逐渐形成了商丹路和镇柞路两大流派。商丹路花鼓又被称为北路花鼓,它以关中语系为主,杂以当地土语,曲调流畅、优美,婉转柔和;镇柞路花鼓又被称为南路花鼓,它以鄂西北语...
查看更多
泗州戏
2018.12.14
泗州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蚌埠市      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泗州戏的形成说法不一,许多人认为它发源于苏北海州一带,原是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和“太平歌”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小戏,后传入泗州并吸收当地民间演唱艺术,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戏。1920年前后,泗州戏才有固定的班社演出,并开始进入城市...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