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采茶戏(高安采茶戏)
2018.12.14
采茶戏(高安采茶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高安市 高安采茶戏原名“高安丝弦戏”,是在早期高安民间灯歌灯彩和傩舞等民间艺术基础上,吸收了明清时期本地的瑞河戏、锣鼓戏等剧种的有益成分演绎而成的一种传统表演艺术。而作为江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高安采茶戏具有“语言通俗生动、行腔淳婉清越、气韵刚柔交错、表演质朴优雅”的艺术特色。 高安采茶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富于生活情趣。传统小戏《四九看妹》于1959年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赏;现代...
查看更多
采茶戏(抚州采茶戏)
2018.12.14
采茶戏(抚州采茶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 抚州采茶戏是在明代茶灯戏的基础上,吸取当地民歌小调发展而成,据《临川县志》记载,迄今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抚州采茶戏脱胎于民间灯彩歌舞,受明代抚河戏和湖北黄梅戏影响,语言生动诙谐,音乐唱腔优美明快,动作朴实,亦歌亦舞,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传唱剧目有一百多部,有单台戏(独角戏)、折子戏、大戏和连台本戏。单台戏传承了原始戏曲形式,小戏多以表现底层小人物为主,大戏以传奇故事、神话故事居多。 抚州采...
查看更多
采茶戏(粤北采茶戏)
2018.12.14
采茶戏(粤北采茶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韶关市 粤北采茶戏(三角戏)是流传于粤北民间的地方民间小戏剧种。其源于明清以前流行于闽、赣的“采茶山歌、小调”。在传承的过程中,其不断吸收赣、湘南地区的民间花灯、花鼓的歌舞表演形式,逐渐成为粤北地区独特的地方戏种。流布于粤东、赣南、湘南、桂东等广大客属地区。 粤北采茶戏有一大批传统剧目,如颂扬婚姻自由的《磨豆腐》、《双双配》,惩恶扬善和宣扬家庭伦理的《卖杂货》、《打狗劝夫》,以及鞭挞、讽刺社会丑恶的《阿三看姐...
查看更多
五音戏
2018.12.14
五音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淄博市 五音戏原名“肘鼓子”,发源于山东章丘、历城一带,流行于山东中部的济南、淄博及周边地区。其发生、发展、定型大致经历了秧歌腔、五人班和五音戏三个时期。 五音戏表演时一般是先吐字,后行腔,曲调口语化,腔调旋律变化较多。其演唱用本嗓,女腔尾音旋律延长,后尾用假嗓翻高,称为“云遮月”,极富抒情性。最初,五音戏的表演以二小(小旦、小生)戏、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戏为主,无文场伴奏,内容多反映民间生活,后经发展增...
查看更多
茂腔
2018.12.14
茂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胶州市 茂腔是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戏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传说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肘子鼓”,据说是因民间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演唱而得名。茂腔大约在清代道光年间已广泛流传于山东半岛一带,流传过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形成“本肘鼓”,意指本来的肘鼓子调,也可理解为本地流行的肘鼓子调。因其上下句结尾处的“噢嗬罕”三字耍腔别具特点,所以又称“噢嗬罕”或“老拐调”。1895年...
查看更多
茂腔
2018.12.14
茂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高密市 茂腔是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戏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传说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肘子鼓”,据说是因民间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演唱而得名。茂腔大约在清代道光年间已广泛流传于山东半岛一带,流传过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形成“本肘鼓”,意指本来的肘鼓子调,也可理解为本地流行的肘鼓子调。因其上下句结尾处的“噢嗬罕”三字耍腔别具特点,所以又称“噢嗬罕”或“老拐调”。1895年...
查看更多
曲剧
2018.12.14
曲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 河南曲剧亦称“高台曲”,是在河南曲子和踩高跷的基础上,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正式发展形成的。伴奏乐器原本只有坠子,登台表演以后逐渐增加曲胡、三弦、软弓京胡、手板、笙及古筝、二胡、琵琶等,同时也出现了武场乐器。曲剧音调优美,唱腔曲牌很多,常用的有【马头】、【阳调】、【汊江】、【诗篇】、【清江】、【银纽丝】、【满江红】等。根据剧情需要,一个唱调可以通过特殊的表现技巧形成具有不同情绪的唱法,如阳调有一般阳调、哭阳调、喜阳...
查看更多
曲子戏(华亭曲子戏)
2018.12.14
曲子戏(华亭曲子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华亭县 甘肃华亭县地处关山东麓,古代是关陇通往西域的丝绸古道。总面积1186.55平方公里,辖5镇5乡,112个村,总人口155017人。 华亭曲子戏源于宋、元,盛于明、清,尤以民国为最。华亭曲子戏是戏剧的一种,在流传地习惯又称“小曲子”、“笑摊”、“地摊子”、“信子腔”等,具有元杂剧的遗痕。唱腔属联腔体,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从内容上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曲子以《前月调》、《后背宫》曲牌开头,《月调尾》收场...
查看更多
曲子戏(敦煌曲子戏)
2018.12.14
曲子戏(敦煌曲子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敦煌市 曲子戏是流行于我国西北五省区的民间小戏。它源于明清时期的民间俗曲,清末民初在各地形成具有不同风格的地方小戏,如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新疆曲子戏、宁夏曲子戏等。曲子戏的唱腔属联腔体,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在发展过程中又吸取了秦腔、眉户的艺术成分。其演出形式有舞台演出和地摊坐唱两种,其中舞台演出俗称“彩唱”,有文武场和服装道具,道白用当地方言,表演要求旦角扭得欢,走得漂,舞蹈轻盈活泼,形象生动,丑角则需幽默诙谐...
查看更多
曲子戏
2018.12.14
曲子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曲子戏是新疆地区特有的戏曲剧种,流传于新疆五家渠、北疆昌吉地区和兵团农六师奇台垦区、芳草湖垦区、新湖垦区及红旗农场垦区等地。它是18世纪中叶中原移民、清朝驻军和逃荒灾民带来的中原戏曲、音乐与新疆当地语音结合而逐步形成的,同秦腔、眉户戏、甘肃大鼓及陕甘宁山歌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曲子戏有为期不短的发展历史,早在清朝末年,《三下屯》、《十岁朝》、《蓝桥担水》、《绣荷包》等小调就在新疆各地传唱。曲子戏曲...
查看更多
1
1159
1160
1161
1162
1163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