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泗州戏
2018.12.14
泗州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宿州市      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泗州戏的形成说法不一,许多人认为它发源于苏北海州一带,原是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和“太平歌”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小戏,后传入泗州并吸收当地民间演唱艺术,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戏。1920年前后,泗州戏才有固定的班社演出,并开始进入城市...
查看更多
泗州戏
2018.12.14
泗州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泗洪县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起源于江苏省泗洪县上塘镇,经民间艺人记录、整理逐步形成拉魂腔的固定唱腔,距今已经有二百多年历史。清后期,泗州戏主要分布于泗洪境内上塘、魏营、峰山、归仁、朱湖、梅花等20个乡镇。1949年前,当地仅家庭戏班就有38个。1952年定名为“泗州戏”,1953年经泗洪县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泗洪县泗州戏剧团。   泗州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唱腔婉转华丽、优美动听。尤其是女腔在每段唱腔结尾处,用小...
查看更多
柳琴戏
2018.12.14
柳琴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枣庄市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后腔等名称,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区。柳琴戏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以鲁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一说是由江苏海州传播而来。   柳琴戏传统剧目非常丰富,共有本戏、折子戏180个,连台本戏41个,代表性剧目包括《四平山》、《八盘山》、《鲜花记》、《鱼篮记》、《断双钉》、《小鳌山》、《雁...
查看更多
柳琴戏
2018.12.14
柳琴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徐州市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后腔”等名称,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交接地区。其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以鲁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而成;一说是由江苏海州传播而来。   柳琴戏唱腔音乐以徵调式与宫调式为主,徵调式温和缠绵,宫调式明快刚劲。其曲调包括“起板”、“导板”、“拉腔”、“射腔”、“叶里藏花”、“回龙调...
查看更多
柳琴戏
2018.12.14
柳琴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临沂市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后腔”等名称,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交接地区。其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以鲁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而成;一说是由江苏海州传播而来。   柳琴戏唱腔音乐以徵调式与宫调式为主,徵调式温和缠绵,宫调式明快刚劲。其曲调包括“起板”、“导板”、“拉腔”、“射腔”、“叶里藏花”、“回龙调...
查看更多
歌仔戏
2018.12.14
歌仔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厦门市      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   歌仔戏初以一男一女的对唱为主,后发展为有生、旦、丑三行并兼备科、曲、白的成熟戏剧。其生行有小生、老生、文生、武生,旦行有苦旦、正旦,丑行有三花、老婆等脚色。众脚色皆用真嗓演唱,其中以苦旦最具特色。歌仔戏的内容以演唱...
查看更多
歌仔戏
2018.12.14
歌仔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漳州市      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   歌仔戏初以一男一女的对唱为主,后发展为有生、旦、丑三行并兼备科、曲、白的成熟戏剧。其生行有小生、老生、文生、武生,旦行有苦旦、正旦,丑行有三花、老婆等脚色。众脚色皆用真嗓演唱,其中以苦旦最具特色。歌仔戏的内容以演唱...
查看更多
采茶戏(赣南采茶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赣州市      赣南采茶戏发源于江西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以九龙茶灯为基础,吸收赣南其民间艺术逐步形成的,主要流行于赣南、粤北和闽西,一度也传播到广西桂南一带。   赣南采茶戏俗称“灯子戏”、“茶蓝戏”,是江西采茶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被田汉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诙谐幽默,传统曲牌有二百八十余首,根据其来源、风格、弦路、调式及使用情况等,可分为...
查看更多
采茶戏(桂南采茶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      桂南采茶戏于清代中叶从江西赣南经粤北传入桂南,距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根据其衬词的特点,采茶戏也被称为“吁嘟呀”。桂南采茶戏广泛流传于广西东南部的玉林各县以及钦州、梧州和南宁等市的部分县区。   桂南采茶戏属“三小戏”,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演,也叫“三角班”。它最初是以“十二月采茶”为主要内容的歌舞演唱,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开荒、点茶、探茶、采茶、炒茶、卖茶等情节,形成一整套反映茶农劳动和爱情生活...
查看更多
采茶戏
2018.12.14
采茶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阳新县      柳阳新采茶戏是湖北省地方剧种之一,主要流传在阳新县一带。清代包括采茶戏在内的外来戏曲声腔沿长江水路和鄂赣陆路传播到阳新县,与幕阜山区的茶歌相结合,于清代道光年间形成阳新采茶戏。清末民初,阳新采茶戏在阳新籍汉剧大师朱洪寿的带动和影响下取得长足发展,并向周边县境流布。1965年,阳新县采茶剧团成立,标志着阳新采茶戏已发展成熟。   阳新采茶戏的唱腔音乐由正腔、彩腔、击乐三部分组成,正腔属板式变化体,包括“北腔...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