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传统文化传承这道考题如何解?——福建山区县连城观察
专题报道
  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如一颗颗珍珠洒落在广阔大地上,如何让这些珍贵的遗产“活起来”“传下去”,这是一道必答的考题。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日前走进闽西山区县连城,深入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基层干部、群众中间,倾听他们的思考,观察他们如何破题。  考题一:守住“形”与“神”才是守住传统文化  “形神兼备”是传统文化保护中必须守住的底线。在人口只有33万的连城,既有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历经800多年风雨、被誉为“民间故宫”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这条底线如何守住...
查看更多
古琴:奏一曲悠远的上通下达
专题报道
  在中国有一种美妙的乐器,带着3000年的尘埃走来,可飘逸可雄浑,可高远可厚重。走近古琴艺术,奏一曲悠远的上通下达。  最早记述古琴的文献见于《尚书·益稷》:“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可见,被书写下来时,琴声不是徜徉在高山之巅,流水之畔,而是在庄严肃穆的祭祀仪式中。其时古琴与其他乐器配合,以神圣稳重的乐章,表达对祖先的敬意与赞颂。  只是,古琴渐渐用于更广泛的表达。生长于妫水边的舜,早年经历重重磨难,常抚琴而歌排解苦闷。尧把两个女儿...
查看更多
让传统丝绸文化融入时尚生活———访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
专题报道
 织造厅内这台织机根据出土的西汉年间织机复原而成,图为工作人员“情景再现”织布场景(中国丝绸博物馆供图)  纺织的起源几乎与人类文明同步,蚕桑丝绸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丝绸是国宝”,这是丝绸界老前辈、原浙江丝绸工学院院长朱新予先生留下的话,也让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时刻铭记。    “丝绸科技是古代创造发明中独特的一部分,养蚕的生物学知识、织机的机械学原理、染料化学等都是古代社会中的高科技。”坐在环境优美、修缮一新的中国丝绸博物馆中...
查看更多
信心更强、业务更明确、思路更清晰——文化部系统热议《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
其他新闻
    近日,《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文化部系统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第一时间进行深入交流研讨,研究贯彻落实举措。大家纷纷表示,规划系统阐明了“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的总体要求、目标方向、主要任务、重要举措等,既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又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汇成了文化小康的美好蓝图。规划将凝聚起最广泛的文化力量,推动全社会共同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迈进。    前瞻性与指导性    作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
查看更多
河南启动传统技艺抢救保护工程
其他新闻
  2月28日,河南省正式启动传统技艺抢救保护工程。    该项工程将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首先对河南省内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内的传统技艺类项目进行调查摸底。    然后,工程将按照“六个一”的标准,为每个项目建立一套纸质和数字记录档案,拍摄一批项目和传承人专题片,编辑出版一批项目图录和传承人口述史,征集一批实物和作品,建成一批专题展示馆和传习所,培养一批传统手工艺人才。    按照此前的调查,目...
查看更多
湖湘戏曲前辈发挥余热做好传帮带
专题报道
徐米娣老师(右二)给戏迷讲解京剧湘剧、花鼓戏、巴陵戏、湘昆、祁剧等19个湖南本土戏曲剧种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湖湘群众喜闻乐见。如今,三湘大地上有一批德艺双馨的戏曲前辈,他们在梨园耕耘大半生,成为戏剧技艺传承人,多年来以各种形式为弘扬湖南戏曲艺术孜孜不倦奉献余热。传艺育新,培养青年才俊从艺60余年的龚谷音和欧阳觉文,见证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改制后更名为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的成长历程。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龚谷音,在舞台上塑造了王...
查看更多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施行
其他新闻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3月1日正式施行。法律于2016年12月25日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共六章65条。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文化法律制度体系,为明确政府责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是承担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责任主体,规定了政府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管理、提供、保障中的职责。对未履行公...
查看更多
二十四节气申遗后的浴火重生
论坛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可谓耳熟能详,对于九零后、零零后特别是都市里的年轻人,就有点陌生了。在都市里,年轻人也许只知道立春吃春饼、清明祭祀、冬至吃饺子,对其他的节气则语焉不详。让我们倍感高兴的是,去年年底,“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石激起千层浪,“二十四节气”陡然成为热词,也为这一...
查看更多
中国学界如何进一步探索二十四节气保护与传承
专题报道
  保护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以申遗成功为契机,弘扬传统农耕智慧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朗朗上口的二十四节气歌凝聚着古老的中国智慧,其总结的一整套农耕时间制度在数千年的岁月里指导着人们的农业生产活动,并由此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2016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包含怎样的文化内涵、时...
查看更多
小巷三寻:有温度的手工制作
专题报道
小巷三寻“只做生活中的日用品”郑芬兰的小巷三寻已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十几年前,保护非遗还未成为一种共识时,郑芬兰靠着自身对手工艺的热爱以及母亲长年织布给她带来的影响,开始了“小巷三寻”的创业之路。创建之初承受着万人质疑的声音,这个曾经被别人称作“疯子”的女人,屡屡将这种自嘲挂在口边。如今,“小巷三寻”开始一步步走进大众视野,郑芬兰用自己的坚持和毅力终于创造出了一片天地。    让手工非遗融入生活    初次见郑芬兰是在2016年9月的一个非遗博览会上...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