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高杆船技
2018.12.14
高杆船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桐乡市      高杆船技是在蚕神祭祀仪式中一项独特的水上杂技表演项目。   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地处杭、嘉、湖三府之交,河汊密如蛛网,漾荡星罗棋布。长期以来,百姓多以蚕桑生产为业,蚕神祭祀便是当地最重要的民俗活动。每年清明节前后三日都会举行蚕花水会。模拟蚕宝宝吐丝作茧的高杆船技应运而生。据方志记载,其技艺起源于明末清初,以清代后期和民国时期为盛。   高杆船由两只农用木船并排绑扎而成,船面铺满木板,“高杆”是一支粗壮...
查看更多
掼牛
2018.12.14
掼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      掼牛是回族民众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它来自游牧劳作生活,是宰牲节必备项目。回族掼牛散见于浙江、河南、山东等回族聚居地。从掼牛的传承、技巧、观赏、活动规模而论,嘉兴市南湖区的“嘉兴掼牛”独具特色。据嘉兴志记载,“嘉兴掼牛”始于元代回族南迁聚居浙江嘉兴之际,积习相沿,逐渐形成在喜庆节日时举行的民俗竞技活动。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嘉兴掼牛,规则简单而严格,过程独特。首先由掼牛士助手对牛进行挑逗,直至...
查看更多
迎罗汉
2018.12.14
迎罗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缙云县      迎罗汉是浙江省缙云县农村在传统节日中的一项集杂技、武术、民俗于一体的游艺活动。   自古以来,缙云百姓认为,“罗汉”是神通广大者的化身,故民众尊称身强力壮、武功高超的人为“罗汉”,称习武的团队为“罗汉班”。清康熙《缙云县志》记载:宋高宗时,防遏外寇,习武自卫,村自为队,民众称之为“罗汉班”。   每逢节庆庙会便会举行迎罗汉的活动。迎罗汉由多个罗汉班参加,每班数十人至百余人不等。各班在出发前都要在本村举...
查看更多
赛龙舟
2018.12.14
赛龙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镇远县      镇远赛龙舟是一项多民族参与的传统体育游艺文化活动。贵州省镇远县在每年端阳之际,举办以划龙舟比赛为主,包括传统的祭龙仪式、舞龙舞狮游街、彩船游江、水中抢鸭子、放河灯、燃礼花和文艺表演为一体的赛龙舟活动。   古代镇远属于楚国,楚风盛行。自古镇远民间便有以赛龙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习俗,早在明代,镇远就有“龙舟之乡”的美誉。明代《贵州通志》载:“镇远府,端阳竞渡,府临河水,舟楫便利。……拽船争先得渡者,是岁做事...
查看更多
赛龙舟
2018.12.14
赛龙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铜仁市      赛龙舟是铜仁多民族共同参与的传统游艺体育活动。铜仁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居住着苗、土家、侗、仡佬、满等多个少数民族。铜仁因水而兴,地处武陵山脉中部,依锦江下洞庭、入长江。在古代,这里是走出大山的唯一通道,“舟楫往返,商贾云集”,素有“黔东门户”之称。自古以来,象征着团结精神与竞争意志的龙舟竞渡,便是铜仁最具特色的民间传统习俗。   每年四五月间,天气回暖,各村各寨的村民便将搁置了一年的龙船“油”上桐油,画上...
查看更多
赛龙舟
2018.12.14
赛龙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东莞市      赛龙舟是富有东莞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东莞地处珠江口东岸,水乡泽国,河流纵横,水面阔广,赛龙夺锦,自宋以来,沿袭至今。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起,东莞人便开始做龙舟竞渡的准备,直到五月底,东莞人划龙舟,洗龙舟水,趁龙舟景,吃龙舟饼,食龙舟饭,唱龙舟歌,延续一个多月,称为“龙舟月”。   龙舟月的中心活动是竞渡,亦称“龙舟景”。包括:龙舟下水、抢青、设标、趁景、夺标、犒标等,是东莞最热闹的景致。竞渡有两种形式...
查看更多
赛龙舟
2018.12.14
赛龙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沅陵县      沅陵赛龙舟是融湘西民俗与竞技为一体的传统游艺体育项目。沅陵素有“湘西门户”之称。地处湖南西部,北倚武陵,南靠雪峰,位于两大山脉之腹,江河纵横,为赛龙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沅陵传统赛龙舟是在以山为营,以水为路的农耕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五溪文化与长江文化,外来文化和地域文化交融的结晶。   沅陵传统赛龙舟基本形制是:每只赛船48人,其中前引水、后艄公、头旗、二旗、锣手、鼓手各一人。赛程以江面水涨水...
查看更多
撂石锁
2018.12.14
撂石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开封市      撂石锁是武术功法运动的一种,也称为“石锁功”。据传,撂石锁产生于唐宋时期,元代以来为开封回族子弟所喜爱,他们习武必练石锁功。清道光年间(1821—1851),以东大寺为中心的回族练武习艺热情高涨,撂石锁项目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发展。   操练石锁花样变化无穷,大类可分为翻花、接花、组合套花。翻花有:手花、打头花、托底花、云花、横推锁、横翻锁、拨浪鼓等。接花有:石锁上拳、上肘、上三指、上头顶、托塔、抱印、挂印...
查看更多
华佗五禽戏
2018.12.14
华佗五禽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亳州市      华佗五禽戏发源于亳州,是东汉伟大医学家华佗继承古代导引养生术,依据中医学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运行规律,观察禽兽活动姿态,用虎、鹿、猿、熊、鸟等动物形象、动作创编的一套养生健身功法。   华佗创编五禽戏最早记载于西晋陈寿《三国志·华佗传》,南北朝名医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介绍了“五禽戏”的具体动作。隋唐、宋元时期非常流行,孙思邈、柳宗元、陆游等大家对五禽戏机理和当时的操练情景均有论述或描述。明清时发展更...
查看更多
十八般武艺
2018.12.14
十八般武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十八般武艺是集健身、防身、竞技和观赏性于一体的传统体育项目。据传,五常十八般武艺系明朝尚书洪钟告老还乡后所创,它由十八般古兵器操练法演变而来,传承至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   五常十八般武艺将刀法、棍法、拳法、阵法等糅合在一起,融入了杭州西溪(五常)特色的拳、械操练法,带有明显的西溪水乡特色。其阵法多样,套路丰富,有群刀会、日月阵、五连阵、威武阵、金刚伞阵、大劈锁阵、玉手笔艺爪阵、大武耙阵、大操练等...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