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翻九楼
2018.12.14
翻九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九楼又称“洪楼”,多在浙江省东阳市流传。据传最早与秦朝孟姜女长城祭夫相关,是民间道教施仪形式的一部分。举行这一活动的目的:一为祈求太平,二为超度亡魂,三为祛凶辟邪。“九楼台”一般提前一天进场布置,在施仪场地上竖起两根13米高(9层)的粗杉木,称为“九龙柱”,然后用高1米、长1.5米、宽0.7米的“九楼桌”11或13张(分9层、11层等)紧靠九龙柱叠上,形成九楼台。场内设神坛、仙桥,用水竹拱建“九重门”,用大毛...
查看更多
风火流星
2018.12.14
风火流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太原市      晋阳风火流星俗称“火流星”,是一门融民间杂技与中华武术为一体的民间社火表演艺术。主要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一带流传。其表演一般在晚上进行,由单人或多人做“背花”、“馒头花”等动作,使绳子两端的铁笼在空中由慢到快旋转起来,笼中火花四溅,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形成各种各样的图案。风火流星表演中演员可做出行、站、坐、卧、翻滚等多种动作,人在火中,火随人转。其表演套路与武术套路大致相似,有双龙开道、火龙缠身、悟空舞棍、火...
查看更多
马戏(埇桥马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      埇桥马戏艺术起源于明末清初,成形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恢复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壮大于改革开放时期,经历了一个由马背上的武艺、马背上的杂耍到动物的展演、动物的驯化再到马戏表演、马戏艺术的发展过程。   埇桥马戏集杂技和动物表演于一体,人与动物同台演出,把赖以生存的技艺演绎得红红火火,共同创造出生命的乐园。马戏的《双猴飞人》、《狗熊倒立》、《走钢丝》、《羊蹬花瓶》和《人蛇群舞》、《驯狮虎》等节目深受...
查看更多
宁津杂技
2018.12.14
宁津杂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宁津县      宁津杂技流行于鲁北地区,至明代达到鼎盛,鲁北因此成为全国杂技的汇聚地和活动中心。宁津杂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门类和派别,演出规模和范围日渐扩展,以“惊、险、奇、美”的艺术特点闻名遐迩,《蹬板凳》、《舞中幡》、《小花旦抖空竹》等节目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   改革开放以来,宁津县杂技团大胆创新,充分借鉴姊妹艺术的训练方法和表现技巧,丰富发展了杂技艺术的表演形式。该团曾多次应邀赴韩国、泰国、沙特...
查看更多
东北庄杂技
2018.12.14
东北庄杂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濮阳市      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岳村乡东北庄杂技形成于元末明初,在该村传承已有五百多年,主要有刘姓、乔姓、李姓三个演出群体。“刘家班”形成于明初,“乔家班”形成于清中期,“李家班”形成于清朝末年。清代乾隆年间,“乔家班”曾奉清廷之命,由乔志清率团到日本、印度等二十多个国家演出。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亲授“乔家班”万寿龙灯两盏,以彰其技。民国时期,“李家班”在川、陕、豫、晋一带活动,其演出深受欢迎,盛极一时。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民...
查看更多
建湖杂技
2018.12.14
建湖杂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建湖县      建湖杂技“十八团”分布于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中部的庆丰镇,历史上以庆丰为轴心的18个自然村庄错落有致,形成18个马戏团体。明末清初,建湖18家马戏班足迹踏遍中国及东南亚地区。据史料记载,十八团杂技已有十二代传人,清初建湖“百戏”艺人达二百多户,其中高、万、吴等十大家族技艺超群,名声远播。   建湖十八团杂技融刚劲粗犷与柔美隽秀于一体,寓高难技巧于轻松、活泼、精巧的动作之中,借鉴舞蹈、体操等姊妹艺术,形成了独...
查看更多
戏法
2018.12.14
戏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天津市和平区      古典戏法泛指中国传统幻术。其表演风格强调古色古香,因此称为“古典戏法”或“古彩戏法”。   天津素有“戏法窝子”之称,是古典戏法传承重镇之一。其特点在于从业人员众多,名师汇集,张宝清、韩秉谦、朱连奎等戏法宗师均始于天津。清末民初他们在“三不管”之类的民众聚集的游艺场所,边卖艺边授徒,积年累月,促使天津民间戏法不断发展。各门派传承谱系严谨,从清朝中期第一代艺人算起,至今均有五六代传人,代代均有闻名海内外的戏...
查看更多
戏法(赵世魁戏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黑龙江省杂技团      赵世魁(1914—1990)在中国杂技魔术界享有盛誉,人称“十三刀”、“罩子魁”,是黑龙江北派传统魔术的代表人物,在中国近现代魔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赵世魁的魔术表演以出神入化的“罩子”绝活著称,他表演的手彩活变幻莫测,节目中的北方对口说白诙谐幽默,许多失传已久的传统表演技艺经他挖掘整理后在舞台上重放异彩,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赵世魁的魔术表演细腻自然、大方得体,滴水不漏,将魔术表演的神秘融于稳重之中...
查看更多
左各庄杆会
2018.12.14
左各庄杆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文安县      左各庄杆会是流传于河北省文安地区的一种传统体育项目。与其他地区杆会不同,左各庄杆会主要使用活杆,可以随时随地用树干进行表演。主要技术动作包括打挺(单双)、串子、单臂折鱼、抓三叨两、仰丫转、圈上睡觉、挂脚面(单双)、倒脚面、捩脚面、挂脚后跟(单双)、粘糖人、手摆旗、脚摆旗、驴打滚、金鸡独立、耍流星、单横棍等。   从所使用的器具及演出内容上看,左各庄杆会与元明时期的杂技杆会,存在着渊源关系,它技艺精湛,有着...
查看更多
土族轮子秋
2018.12.14
土族轮子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      轮子秋是土族先民一项古老的体育活动。土族语称为“卜日热”,意为旋转,即转轮轮。轮子秋流行于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多在农闲和喜庆节日举行。   关于轮子秋的起源,有一则美丽神奇的传说。相传土族先民先后用青龙和野牛犁地,都不成功;最后用黄牛耕地,获得了丰收。人们制作木车运送庄稼,最后一车青稞捆运上场时,车子翻倒,两个净肚娃娃在朝天的那扇车轮上飞舞,口唱丰收曲《杨格喽》。从此,每年冬季碾完场后,人们便在平...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