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肘捶
2018.12.14
肘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临清市 肘捶,传于临清。传习者尊临清唐元乡瑶坡村人张东槐(1844—1901)为创始人,至今已传至第六代。在肘捶传人中,刘汝勤、于跃舟、周子岩、冯延福、赵延庆、燕瑞、孙景元、孙景仲、赵公香等皆曾名秀一时。1932年,周子岩收胡世铭为徒,刘三星收贾文远为徒,孙景元收张铎为徒。1940年,周子岩曾应邀成为北京拳术研究社的重要成员。 肘捶的基本内容由拳套、散手、功法和理法四部分组成。拳套有十趟捶、四季捶、八方捶。散...
查看更多
孙膑拳
2018.12.14
孙膑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安丘市 孙膑拳是一种汲取孙膑兵法思想、集各门派技击特点的武术套路拳种。因其演练出击时,常以长袖藏手,故又称“长袖拳”。主要流传于山东济南、青岛、聊城、淄博、馆陶一带。孙膑拳是后人假托孙膑之名编创的,创始于何时至今说法不一。孙膑拳传统套路有基本功法、单手练、大架、中架、小架、六十手和孙膑拐。其拳理要求静似雄鸡、动似龙腰、灵似泼猴、神似鹰眼、松肩如长臂猿;其拳型多以象鼻拳为主,步法多为蹒跚步。 孙膑拳以拜师学艺...
查看更多
孙膑拳
2018.12.14
孙膑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 孙膑拳是一种汲取孙膑兵法思想、集各门派技击特点的武术套路拳种。因其演练出击时,常以长袖藏手,故又称“长袖拳”。主要流传于山东济南、青岛、聊城、淄博、馆陶一带。孙膑拳是后人假托孙膑之名编创的,创始于何时至今说法不一。孙膑拳传统套路有基本功法、单手练、大架、中架、小架、六十手和孙膑拐。其拳理要求静似雄鸡、动似龙腰、灵似泼猴、神似鹰眼、松肩如长臂猿;其拳型多以象鼻拳为主,步法多为蹒跚步。 孙膑拳以拜师...
查看更多
佛汉拳
2018.12.14
佛汉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东明县 佛汉拳,亦称“佛汉捶”、“佛拳”,又称“七二三八”,是传统武术中的一个拳种,主要流传于山东一带。 佛汉拳的主要内容包括套路、散手、功法三类练习方法。 套路主要有三十八路佛汉拳,分上、中、下三盘,均为对打套路。以徒手练习为主要内容,以对打为主要形式,强调实用,独到之处在于破打一次完成,讲究“连绵铁”、“君臣手”。 散手单练式有七十二擒拿手、三十六底盘腿,共一百零八式。一式跟三打,一打有三...
查看更多
地术拳
2018.12.14
地术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精武保安培训学校 地术拳又称“地术犬法”、“狗拳”,是传统武术中的一个拳种,在福建地区广泛流传。相传,此拳由清代白莲庵尼姑“四月大师”所创,至今已传五代。目前福州一带传承的地术拳,传自陈依九拳师。 地术拳是模仿狗的机警敏捷、灵活刚健、凶猛,善于翻、滚、扑、摔、剪、奔、蹿、跳、钻、挂而形成独特风格的拳种。其上、中、下三盘融会贯通了快速迅猛的南拳手法及灵活多变的北拳腿法,尤以下盘为绝,倒地后充分发挥地上自护能力和...
查看更多
通背缠拳
2018.12.14
通背缠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洪洞县 洪洞通背缠拳又名“通背拳”、“洪洞通背”,是传统武术中的一个拳种。 通背缠拳渊源不明,自清乾隆年间郭永福将此拳传至山西洪洞以来,已传承十代。二百多年来,习练者众多,名师辈出,广泛流传于山西晋南一带。 通背缠拳有其鲜明独特的拳理、拳法和技术要求。“通背”者即周身通达,力从背发之意。“背”为周身活动中心。“缠拳”者含义有三:其一,为缠绕之意,为化敌力之法;其二,即手法,变化无穷,攻防不止,破法不断...
查看更多
拦手门
2018.12.14
拦手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天津市河东区 拦手门是传统武术中的一个拳种,主要流传于天津地区。 相传,清朝初叶,流落天津的明将郑海宁在河东大直沽天妃宫庙传“拦路拳”,后河南人郑天兴又传“练手拳”。李金刚等人得传后,不断研习,创编出拦手拳和翻拳。传至第六代有刘长海、陈连芳等人。在操拳、拦手拳、翻拳的基础上,又创编出以猛化疾、猛进迅击的炮拳,形成了“操、拦、翻、炮”四套母拳。第七代传人刘万福教授,曾获得“新中国体育开拓者”的荣誉。他在天津体育学院执...
查看更多
苏桥飞叉会
2018.12.14
苏桥飞叉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文安县 苏桥飞叉会创办于清代同治年间,在京、津、冀地区广泛流传,长演不衰。清末民初,河北省文安县苏桥镇靳文斌承上启下,将通背、太极、花叉三技融为一体,创办苏桥飞叉会,之后传人有靳月庭、狄希彭、赵景田、王树芳等。 苏桥飞叉会除在地面表演外,还能站在方凳上用双腿表演单叉、双叉。飞叉表演分为单人舞叉、双人舞叉、数人对舞等,套路名称有云罗背剑、飞龙滚地、怀中抱月、壮士架桥、流星火叉、迷人哑叉等,整个表演叉随人转,人随...
查看更多
调吊
2018.12.14
调吊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绍兴市 调吊是一项纯粹运用肢体语言进行表演的空间悬垂运动形式。作为个人锻炼方法和民间杂耍,它已有悠久的历史。据已故老艺人回忆,大约在二百年前,调吊就在浙江绍兴和安徽安庆一带出现。开始只是江湖艺人的杂耍,有“三上吊”、“杠上单吊”等名目,动作比较简单。绍兴第一个有名的调吊艺人是清末绍兴城里仓桥头的金阿祥,他以摇船为业,体格强健,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创造出“十八吊”至“四十九吊”等复杂的调吊动作,后经子孙几代的创新和发...
查看更多
翻九楼
2018.12.14
翻九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东阳市 九楼又称“洪楼”,多在浙江省东阳市流传。据传最早与秦朝孟姜女长城祭夫相关,是民间道教施仪形式的一部分。举行这一活动的目的:一为祈求太平,二为超度亡魂,三为祛凶辟邪。“九楼台”一般提前一天进场布置,在施仪场地上竖起两根13米高(9层)的粗杉木,称为“九龙柱”,然后用高1米、长1.5米、宽0.7米的“九楼桌”11或13张(分9层、11层等)紧靠九龙柱叠上,形成九楼台。场内设神坛、仙桥,用水竹拱建“九重门”,用大毛...
查看更多
1
1317
1318
1319
1320
1321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