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水鼓舞
2018.12.14
水鼓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水鼓舞是德昂族的代表性舞蹈之一,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芒市、瑞丽市、盈江县、陇川县、梁河县等县市及保山市、普洱市、临沧市的德昂族村寨。 在德昂族创世神话传说中,水鼓被认为是“远古回音”的再现而受崇拜。水鼓舞最早用于祭天、祭地、祭谷魂等祭祀活动,后来发展为德昂族“浇花节”“泼水节”“龙阳节”等节庆活动的自娱性喜庆舞蹈。传承方式主要有家庭传承、拜师学技和看后自学成才几种。 水鼓又叫“嘎奔当”,是德昂族的主要打击乐器。鼓身一般长为1.5—2米,其形状...
查看更多
铓鼓舞
2018.12.14
铓鼓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铓鼓舞是由哈尼族男性表演的以铓鼓为道具的民间传统舞蹈,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南部坡头乡、普雄乡的8个哈尼族村寨,并辐射元阳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等周边地区。铓,铜制,分公母,母铓声音沉闷,仅为舞蹈伴奏;公铓声音清脆,为舞蹈用具。鼓,舞蹈用具,制作程序严格,伴有隆重仪式,蒙鼓皮时要在鼓里放谷子、豆、银器等物,杀鸡敬献后背过身子,反手将牛皮蒙在鼓框上。铓鼓舞一般为师承,由颇受尊重的老人教授给年轻人。 铓鼓舞是祭祀寨神“昂玛”的重要组成部分...
查看更多
耳子歌
2018.12.14
耳子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耳子歌是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检槽乡白族民众中流传的一种具有傩文化特征的传统舞蹈艺术。“耳子歌”系白语,意为“哑巴跳的舞蹈”,传承方式主要包括分家传和师传两种。 耳子歌表演有严格的禁忌,一般只在结婚或建新房时演出。表演队伍由12人组成,分别扮演老倌、老妈、耳子、耳子媳妇、春官、郎中、主人、指点人。指点人为全场表演的指挥者。这些人物全部由男性来扮演,并根据角色化妆。春官着明朝官服,戴一副纸糊眼镜;老倌穿当地白族服装,戴白纸剪的长须,拄杖。耳子有三人,从...
查看更多
布依族转场舞
2018.12.14
布依族转场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转场舞”在布依语中称“勒呜”,是流传于贵州省册亨县布依族居住村寨的传统舞蹈。布依族转场舞是在土司制度下因村寨内部斗争而产生的舞蹈,每年正月十三到十五,布依族村寨男女老少着盛装聚集在村寨晒坝场上参与实践。 册亨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南、北盘江在县境内交汇而过,以布依族为主体民族。相传清康熙年间,册亨县威旁大寨的寨主王包赛带领村民击退入侵者,并成为当地首领,但在此后常欺压百姓,让民众无法度日。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隆冬,众人趁寨主催缴柴草之机,多积柴草堆于...
查看更多
阿妹戚托
2018.12.14
阿妹戚托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阿妹戚托”为彝语,意为“姑娘出嫁舞”,是依存于彝族传统婚姻礼俗的民族民间舞蹈,流传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北盘江流域的晴隆县、兴仁县、普安县、盘县等地的彝族居住村寨,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是主要流布区域。阿妹戚托是当地彝族婚嫁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也用于“彝年节”“火把节”等节日,主要依靠口传心授代代相传。 现今居住于北盘江流域的彝族为白彝支系,其族群于明洪武年间从云南省等地迁入,阿妹戚托也随彝族先民迁徙而来,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据当地彝族人口述,阿妹戚托是古代...
查看更多
登嘎甘(熊猫舞)
2018.12.14
登嘎甘(熊猫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登嘎甘”为藏语,意为“熊猫舞”,是起源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的传统祭祀舞蹈,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境内的白马藏族村寨也有流布,主要为家族传承,传承人自小跟随长辈习舞,至15周岁方可戴上熊猫面具进行正式表演。 登嘎甘的表演形式以双人对舞为主,用莽号、鼓、钹作伴奏,其基本节奏型为两拍子。舞步在模仿大熊猫动作体态的基础之上,进行了人格化的夸张变形,憨态可掬,十分逗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动作为“熊猫吃竹”“熊猫喝水”“熊猫爬树...
查看更多
古蔺花灯
2018.12.14
古蔺花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古蔺花灯是主要流行于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一带的民间传统歌舞艺术,在四川省泸州市、宜宾市以及贵州省仁怀市、赤水市、金沙县、毕节市、习水市也有流传,具有“要逗要笑、要拽要闹、要唱要跳”的表演风格,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古蔺县也因之被称为“花灯之乡”。据《古蔺县志》记载,清代中叶古蔺花灯已盛行民间,俗称“扭扭灯”,每年正月初二至十八,村寨各路灯棚走街串巷“耍花灯,贺新年”。 古蔺花灯与节俗文化紧密相连,从“备灯”到“择期”,从“起灯”到“罢灯”,从“参神”“翻折子”到...
查看更多
玩牛
2018.12.14
玩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玩牛是流传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传统舞蹈表现形式,源自牛王庙、牛王节的祭祀活动。 农耕时代,石柱土家先民在各地建有牛王庙,每年定期祭祀牛王,让牛休息、饲好料,办牛王会,唱牛王戏、跳玩牛舞,传承至今有百余年历史。 玩牛模仿水牛、黄牛的劳作、生活、休闲等时段的诸多行动状态,编织成舞,套路有序;突出其戏玩、耍玩、伴玩等不同境况的舞动形态,蹦跳摇摆,俯仰自如;充满农人对耕牛的喜爱情感和爱抚举动,牛儿回报农人表现出生动活泼、憨态可掬的样子。表演时,一人扮放牛的大...
查看更多
瑶族金锣舞
2018.12.14
瑶族金锣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瑶族金锣舞(瑶语称“鲁桑”)是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及其周边地区的布努瑶人民在长期劳动过程中创造出的民间传统舞蹈。因古时使用的铜锣中掺有黄金,故名“金锣舞”。 瑶族中的布努瑶支系是大石山区的开拓者,这里土地稀少,农作物成熟后,鸟兽多来与人争抢食物,布努瑶人民总结经验,常以锣声吓退鸟兽,保护粮食,并逐渐将其发展成为瑶族金锣舞。16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是瑶族金锣舞成熟稳定并持续发展时期。瑶族金锣舞起先多出现在各种民俗活动中,为祭祀祖先及娱神而舞。后来,一...
查看更多
棕包脑
2018.12.14
棕包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棕包脑是一种传统的瑶族祭祀舞,源自湘西南地区梅山文化圈流行的梅山祭祀活动,因舞者在祭祀时用棕片包裹脑袋而得名,主要流传在湖南省洞口县长塘、罗溪、月溪、渣坪等瑶族乡和周边的怀化市、贵州省的瑶族居住区。 清道光二十九年黄宅中、张镇南重修,邓显鹤编纂的《宝庆府志·五行·武功》记载:“宋熙宁五年开梅山,猺人以棕包脑装扮鬼神袭官军。”可见棕包脑至少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湖南省洞口县地处湖南省西南部,雪峰山脉东麓。据传棕包脑是由一个古老传说演化而来。很久以前雪峰山住着一位...
查看更多
1
1391
1392
1393
1394
1395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