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14 星期三 农历四月十七 立夏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阿姑与彩虹袖的不了情缘
2016.03.09
阿姑与彩虹袖的不了情缘
人物
在很久很久以前,土族人的故乡山川翠绿、牛羊遍野,但人们无论男女,穿的都是褐衣。牧羊女斯尔金索看到雨后美丽的彩虹,非常羡慕,幻想着自己也能有一身彩虹似的鲜艳服装。她每天用动听的歌声向上苍表达这个美丽的心愿,优美的歌声终于感动了神人卓勒丹迭,卓勒丹迭托梦于斯尔金索,教她学会了缝制红色代表太阳、绿色代表草木、黑色代表土地、黄色代表五谷、白色代表乳汁的五色花袖衫。 恰似彩虹下凡间 彩虹袖是互助土族传统服饰中最典型的标志,互助县也因此赢得了“彩虹之乡...
查看更多
山西民间皮影戏没落 难觅传承人
2016.03.09
山西民间皮影戏没落 难觅传承人
专题报道
正月初十,中国北方冬寒未尽。山西省吕梁汾阳市申家堡村东的一家平房里,小音箱传出的广场舞正浓,67岁的张春娥随节奏伸着胳膊踢着腿;老伴儿王廷芳因感冒久未愈,窝在里屋炕上眯着眼。这样悠闲慵懒的正月,两位老人已许久未有过。 “二三十年前,正月里最忙,一天要赶好几场,一直忙到过了元宵节。”上世纪80年代,张春娥、王廷芳、王廷芳的弟弟王廷贵以及同村几个喜欢皮影的人自发组成了申家堡皮影剧团,种地之余,每到过年,便被附近村里请去演出。 在山西民间...
查看更多
走近景德镇非遗传承人:寂静世界的艺术工匠
2016.03.09
走近景德镇非遗传承人:寂静世界的艺术工匠
专题报道
罗细堂在传统手工制瓷作坊的“粉彩扒花”工作台前忙碌。 王昊阳 摄 罗细堂正在凝神扒花。 王昊阳 摄 罗细堂制作的“粉彩瓷”成品。 王昊阳 摄 细如发丝的针尖在瓷胎上缓慢游走,须臾间,粉黄的釉料上被勾勒出一片秀雅的凤尾纹章。现年71岁的罗细堂端坐在木凳上,凝神创作一件仿乾隆款的粉彩瓷瓶。 罗细堂工作的地方是景德镇古窑景区内传统手工制瓷作坊,这座作坊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她的丈夫张文月是“粉彩扒花”工艺的代表性传...
查看更多
对话景德镇八旬非遗传承人:技艺永无止境
2016.03.08
对话景德镇八旬非遗传承人:技艺永无止境
专题报道
春日暖阳,投射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内,一排排整齐的泥胎碗列于木架上,享受着“日光浴”。木架之侧,一位精神矍铄的白发老者手按木棒,飞快地转动面前辘轳车上的砂轮盘,再将盘上的制陶泥土拉捏成瓷碗形状。 这里是景德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传承基地,景德镇千年制瓷工艺在这个手工制瓷作坊得以一一呈现。白发老者名为王炎生,现年81岁,他笑着告诉记者,他十岁开始学艺,至今有71年“工龄”了。 王炎生十岁那年,因家境贫寒,就跟着父亲在景德镇薛家...
查看更多
从在广播中讲《演义》到在网站上说《忍者》——评书借助新媒体成长壮大
2016.03.08
从在广播中讲《演义》到在网站上说《忍者》——评书借助新媒体成长壮大
专题报道
评书大师单田芳播演评书 评书版《海贼王》视频截图 评书艺术作为传统的口头表演艺术,自上个世纪以来,就一直经历着与广播、电视、网络等不断发展的新型传播媒介的融合发展。在这种发展过程中,评书既借助新媒介得以成长壮大,又在融合的过程中失去了一些“原生态”要素。 “平地抠饼,对面拿贼” 评书艺术又称说书、讲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瞽人诵诗,唐宋时期又以“说话”“俗讲”等艺术形式为代表,不过当时的说书与现代意义上的评书差别很大,可以看作是现...
查看更多
几内亚比绍共和国
2016.03.07
几内亚比绍共和国
缔约国
查看更多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华美霞:杖头惊世界 千年舞袖长
2016.02.29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华美霞:杖头惊世界 千年舞袖长
人物
人物名片 华美霞,1947年出生,1962年学艺,一级演员,扬州杖头木偶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木偶皮影学会理事。曾成功地塑造了“嫦娥”“白骨精”“铁扇公主”“小青”“阿庆嫂”“常宝”等众多的木偶艺术形象,创造出“兰花指”“反掌”“揉手绢”以及20余种“水袖”动作,丰富和发展了扬州木偶的表演技巧,是扬州杖头木偶艺术的代表。 “笑尔胸中无一物,本是朽木制为身,衣冠也学诗文辈,面貌能惊市井人...
查看更多
杨枝光:侗族芦笙守望者
2016.02.29
杨枝光:侗族芦笙守望者
人物
杨枝光在制作芦笙 杨枝光,1954年4月出生于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坪寨村,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家乡,制作侗族芦笙,因手艺出众,在湘黔桂三省的侗族村寨颇有名气。如今,杨枝光不仅在湘黔桂侗族地区比赛中屡屡获奖,而且每年要为广西、贵州及怀化市邻近的侗族群众制作芦笙200多个。2008年6月,侗族芦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枝光荣幸地成为侗族芦笙制作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杨枝光小时就对芦笙非常感兴趣,7岁就会吹奏芦笙了...
查看更多
香溪河上的千年古音
2016.02.29
香溪河上的千年古音
专题报道
记者采访陈家珍。谈到兴山民歌,陈家珍老人有说不完的话,满满的兴奋 兴山民歌的传承人们在高岚小学教学生们唱兴山民歌的代表作——五句子歌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声音,川流不息,记录着生活,承载着文明,反映着时代变迁。我们身边,有多少声音正在成为回忆?有哪些声音已是历史的回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奉献《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这一季聚焦声音--为您打开我们的声音档案,一起去聆听穿越千年的荆楚古韵、吴越山歌,去感受震撼心灵的草原天籁...
查看更多
“老腔”们需要的不仅是“一声喊”
2016.02.29
“老腔”们需要的不仅是“一声喊”
专题报道
“华阴老腔要一声喊,喊得那巨灵劈华山,喊得那老龙出秦川,喊得那黄河拐了弯……”央视猴年春晚,华阴老腔艺人与歌手谭维维组合演唱的《华阴老腔一声喊》,让人印象深刻。那近乎原始、苍凉悲壮、粗犷豪放的“远古之音”震撼了观众。华阴老腔与现代摇滚的完美融合,让观众感受到了“黄土与摇滚、电声与弦乐的碰撞”。由此,华阴老腔也被誉为中国黄土地最古老的“摇滚”。据某大型网站展开“猴年春晚节目你最爱哪个”调查结果显示:23个歌舞类节目中,《华阴老腔一声喊》以21...
查看更多
1
2074
2075
2076
2077
2078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