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搜索
专题报道
抖音直播业务代表徐晶晶在“非遗主播沙龙江苏站”演讲 上海评弹团青年演员郑鸣秋在“非遗主播沙龙江苏站”表演(供图:主办方) “上有呀天堂,下呀有苏杭;城里有园林,城外有水乡……”上海评弹团青年演员郑鸣秋在抖音直播间为大家带来的一曲《苏州好风光》引得粉丝纷纷叫好,通过直播镜头,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喜欢并了解评弹艺术。近年来,直播助力非遗“出圈”的事例屡见不鲜,直播平台通过打赏带来的“破圈效应”和经济收...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大运河江苏段沿线戏剧是江苏运河沿线地区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在生态人类学视域下考察大运河江苏段沿线昆曲、京剧等戏剧传承状态,阐释其戏剧传承所呈现的文化、人与环境之间互动关系和所具有的“生生遗续、代代相传”之传承性,有利于促进保护运河文化遗存,延续运河历史文脉。在此意义上,关注非遗整体性保护理论与实践,提出非遗保护需要迈向生态人类学研究,迈向社会整体的生命实践的思考。 【关键词】大运河江苏段;戏剧遗产;生态人类学;生生遗续...
查看更多
崇明山歌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崇明山歌是崇明方言地区民歌和民谣的总称,流布在长江口沿江沿海地区的13个区、市,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当地操崇明方崇明山歌是崇明方言地区民歌和民谣的总称,流布在长江口沿江沿海地区的13个区、市,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当地操崇明方言的人口约有400万。崇明山歌的发源地和主要流传地是上海市崇明区和江苏省启东市、海门市。崇明居民主要来自江南吴语地区,也有部分因避战乱迁徙来的北方移民。崇明的母体文化是吴文化,在崇明岛上与外埠文化经过不断磨合形成新的地域文化...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两者都将语言列为第一类非遗项目,但目前在非遗实施中并未明确体现语言和方言的地位。本文认为语言和方言本身就是非遗的载体,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基础,是族群的精神家园,因而应将语言和方言(尤其是濒危语言方言)明确列入非遗项目,并分别从生活性、研究性、技术性三方面实施有效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非遗;语言;方言;保护;传承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特征,借鉴吸收西方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根据中国具体国情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予以综合探讨,既关乎学理,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实践问题。从时间性上来说,应尊重区域历史文化发展脉络、贴近民众当下生活,在当代生活时间中维护传统的连续性;从空间性上而言,应基于文化空间的完整性、行政管理的有效性而划定合理边界,并鼓励在维护文化特色的同时促进交流互鉴。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是人,文化...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10月29日晚,浙江省绍兴市文化馆百姓剧场内古曲悠扬、戏韵绵长,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浙江好腔调”全省传统戏剧展演在此举行,诸暨西路乱弹《抖狮结义》、永嘉昆剧《双义节·审玉》、台州乱弹《我的大陈岛》、新昌调腔《铁冠图·煤山》、姚剧《卖青炭·朝奉吃菜》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精彩亮相。 舞台上,浙江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新昌县调腔非遗传承发展保护中心书记、主任王莺的一折《铁冠图·煤山》,唱念做打,绝活不少。1987年,新昌调腔开办第六批训...
查看更多
论坛
 昆曲《十五贯》 1949年11月3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刚刚成立不久,全国戏曲工作的领导机构——戏曲改进局,就在文化部正式设立。延续着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就已经开展的戏曲改革探索工作,和20世纪上半叶戏曲改良的各种艺术实践,以及近千年来国家在礼乐制度下对于戏曲艺术的管理传统,中国戏曲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历史新阶段。 以“改戏、改人、改制”为内容的戏曲改革,聚焦于中国...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演艺集团      苏州弹词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苏州评话广泛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吴语地区,同苏州弹词合称“评弹”。苏州评话为大书,苏州弹词为小书,总称“说书”。   苏州评话源于宋代说话伎艺,是用苏州方言讲故事的口头语言艺术。其语言由第一人称即说书人的语言和第三人称即故事中人物的语言两部分组成,而以前者为主。这就和戏剧的语言有质的区别。它是讲故事,而不是演故事。第一人称语言称表,第三人称语...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      苏州评话是采用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包括上海大部的吴语地区,通常与苏州弹词合称“苏州评弹”。在流行地区,苏州评话俗称“大书”,苏州弹词俗称“小书”,总称“说书”。   苏州评话至迟在明末清初就已形成,清代中叶进入鼎盛时期,成立有行会组织光裕社。至咸丰、同治年间,出现了说演《水浒》的姚士章等名家。   苏州评话的艺术传统非常深厚。表演以第三人称即说...
查看更多
湖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湖州市      湖剧,旧称“湖州滩簧”,也有“小戏”、“花鼓”等称谓,流行于浙江省湖州、嘉兴、杭州,江苏省吴江、宜兴,安徽省广德等地。湖剧的基础是湖州说唱滩簧与湖州琴书,形成时间约在清道光至咸丰年间。1951年定名为湖剧。   湖剧以滩簧二胡为主奏乐器,曲调清新,表演文雅细腻,唱腔有“小戏调”、“本滩调”、“烧香调”等,并形成特有的“十八个半音韵”。艺人按各自所在地域方言、唱腔差异而称“湖州帮”、“双林帮”、“南浔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