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吕剧
2018.12.14
吕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吕剧院      吕剧原名“坐腔扬琴”、“化妆扬琴”,系在山东琴书基础上吸收民间花鼓、小曲、腔等发展演变而成,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它属于乡村艺术,演农家事,唱农家情,角色以小生、小旦、小丑这“三小”为主,唱词和道白亦多取自民间用语,演唱时以坠胡、二胡、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吕剧唱腔音乐系由民间俗曲演化而来,属于典型的板腔体结构,由“四平”、“二板”等调式和部分曲牌构成,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自然顺口,易学易唱,洋溢...
查看更多
吕剧
2018.12.14
吕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      吕剧原名“坐腔扬琴”、“化妆扬琴”,系在山东琴书基础上吸收民间花鼓、小曲、腔等发展演变而成,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它属于乡村艺术,演农家事,唱农家情,角色以小生、小旦、小丑这“三小”为主,唱词和道白亦多取自民间用语,演唱时以坠胡、二胡、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吕剧唱腔音乐系由民间俗曲演化而来,属于典型的板腔体结构,由“四平”、“二板”等调式和部分曲牌构成,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自然顺口,易学易唱...
查看更多
吕剧
2018.12.14
吕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博兴县      吕剧原名“坐腔扬琴”、“化妆扬琴”,系在山东琴书基础上吸收民间花鼓、小曲、腔等发展演变而成,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它属于乡村艺术,演农家事,唱农家情,角色以小生、小旦、小丑这“三小”为主,唱词和道白亦多取自民间用语,演唱时以坠胡、二胡、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吕剧唱腔音乐系由民间俗曲演化而来,属于典型的板腔体结构,由“四平”、“二板”等调式和部分曲牌构成,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自然顺口,易学易唱,洋溢...
查看更多
吕剧
2018.12.14
吕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滨州市      山东省滨州市濒临渤海,原称“惠民地区”。1870年前后,鲁北地区自然灾祸频仍,一些农民以当地俚巷歌谣、乡野小调扮演具有当地风俗民情的小故事来谋求生路。因最早演出的小戏《王小赶脚》中,“二姑娘”骑的驴是个驴形道具,被俗称“驴戏”,后改称“吕戏”。1940年前后,渤海根据地建立,《渤海日报》上发表吕剧《双寻夫》剧本,“吕剧”之名广泛流传至今。   吕剧音乐,以“二板”和“四平”为基本板式,后又创作“反四平...
查看更多
柳腔
2018.12.14
柳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即墨市      柳腔形成于山东省即墨市西部大沽河流域,在山东半岛广泛流传,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系由民间说唱“本肘鼓”演变而成,早期没有曲谱,使用“溜腔”演唱,后即以同音的“柳”字代替“溜”,称为“柳腔”。   柳腔音乐体系中有曲牌46个、锣鼓点33个,其母曲“花调”和“悲调”体现着这一剧种唱腔音乐的独特风格。柳腔拥有一大批演出剧目,包括传统剧目一百二十多个、移植剧目八十多个、现代剧目四十多个。传统剧目多表现男女爱情...
查看更多
山东梆子
2018.12.14
山东梆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嘉祥县      山东梆子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山陕一带的梆子腔,梆子越太行而入山东,最初流行至菏泽,形成曹州梆子;继而东行,形成汶上梆子。   山东梆子流行范围极广,东到黄河之滨的临沂,西到河南省开封市、郑州市,南到江苏省徐州市、安徽省阜阳市和蚌埠市,北到河北省大名县、石家庄市等地。山东境内的山东梆子以菏泽市为中心,遍及济宁、泰安等县市。   山东梆子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板式...
查看更多
山东梆子
2018.12.14
山东梆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泰安市      山东梆子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山陕一带的梆子腔,梆子越太行而入山东,最初流行至菏泽,形成曹州梆子;继而东行,形成汶上梆子。   山东梆子流行范围极广,东到黄河之滨的临沂,西到河南省开封市、郑州市,南到江苏省徐州市、安徽省阜阳市和蚌埠市,北到河北省大名县、石家庄市等地。山东境内的山东梆子以菏泽市为中心,遍及济宁、泰安等县市。   山东梆子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板式...
查看更多
山东梆子
2018.12.14
山东梆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菏泽市      山东梆子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山陕一带的梆子腔,梆子越太行而入山东,最初流行至菏泽,形成曹州梆子;继而东行,形成汶上梆子。   山东梆子流行范围极广,东到黄河之滨的临沂,西到河南省开封市、郑州市,南到江苏省徐州市、安徽省阜阳市和蚌埠市,北到河北省大名县、石家庄市等地。山东境内的山东梆子以菏泽市为中心,遍及济宁、泰安等县市。   山东梆子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板式...
查看更多
莱芜梆子
2018.12.14
莱芜梆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莱芜市      莱芜梆子是山东一种古老的地方剧种,它发源于泰沂山区,流行于鲁中、鲁东广大地区,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乾隆末年,安徽著名徽戏班社老阳春循徽班进京之路北上,至泰安夏张定居下来,徽戏即此流入山东,与早已传到鲁西南的梆子腔(当地统称“本地梆子”)逐渐融合,在当地方言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展演变,最终形成莱芜梆子。   莱芜梆子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主要板式可分为“慢板”、“流水板”、“梆子戏”、“散板”四类,此外还...
查看更多
枣梆
2018.12.14
枣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菏泽市      菏泽,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与苏、豫、皖三省毗邻,文化底蕴深厚,地方戏曲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枣梆,原名“本地”,系山西上党梆子流入菏泽后,受当地语言影响发展演变而成。它主要流行于山东菏泽、郓城等地及河北、河南、山西的部分地区。它是山西上党梆子流入菏泽后,在当地语言影响下发展形成的。枣梆的唱腔音乐属于板腔体,曲调流畅,表现力强,有丰富的板式和曲牌,演唱起来既高亢激昂又委婉活泼。其表演具有粗犷豪放的特点,与流行...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