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徐州梆子
2018.12.14
徐州梆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徐州市 徐州梆子是一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系由苏北民歌小调、杂耍曲艺、地方说唱和传入徐州的山陕梆子结合而形成,主要流传于江苏省徐州市地区。最早见诸记载的徐州梆子班社有“蒋门”(蒋花架子)、“殷门”(殷凤哲)及“滕贡生班”、“戴金山班”等,现江苏省梆子剧团著名演员蒋云霞即系“蒋门”第八代的传人。 在调式、旋律节奏、语言和演唱风格上,徐州梆子既具备北方戏曲刚硬有力的特点,又具备南方戏曲婉转柔和的韵味。其唱...
查看更多
同州梆子
2018.12.14
同州梆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大荔县 同州梆子是陕西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发源于古称“同州”的陕西大荔,也称“东路秦腔”或“老秦腔”。它历史悠久,明末已经出现了专门的演出班社。同州梆子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主要板式有“二六板”、“慢板”、“二导板”、“流水板”、“垫板”、“滚板”等,其唱腔因为旋律的不同而有欢音、苦音之分。同州梆子的伴奏乐队分文武场:文场乐器以二股弦为主,辅以琥珀(月琴)、板胡、二胡、唢呐、三弦、琵琶、笛子、管子、海笛、笙等;武场使用...
查看更多
罗卷戏
2018.12.14
罗卷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范县 罗卷戏俗称“喇叭戏”,系由“罗戏”和“卷戏”两个剧种融合而成。 罗戏在清代初年流入汝南,其音乐由唱腔音乐、吹奏乐和打击乐三部分组成。唱腔音乐为综合音乐系统,其中曲牌体与板腔体共存;吹奏乐以俗称“大笛子”的大唢呐为主奏乐器;打击乐除以一般戏曲乐队常备的大锣、二锣、手钹、梆子和鼓板小五件为演奏乐器,还配置有两对大铙和两对大镲,俗称“四大扇”。罗戏行腔粗犷豪放、激越高亢,适合演出神话戏、宫廷戏和征战之类的武打...
查看更多
罗卷戏
2018.12.14
罗卷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汝南县 罗卷戏俗称“喇叭戏”,系由“罗戏”和“卷戏”两个剧种融合而成。 罗戏在清代初年流入汝南,其音乐由唱腔音乐、吹奏乐和打击乐三部分组成。唱腔音乐为综合音乐系统,其中曲牌体与板腔体共存;吹奏乐以俗称“大笛子”的大唢呐为主奏乐器;打击乐除以一般戏曲乐队常备的大锣、二锣、手钹、梆子和鼓板小五件为演奏乐器,还配置有两对大铙和两对大镲,俗称“四大扇”。罗戏行腔粗犷豪放、激越高亢,适合演出神话戏、宫廷戏和征战之类的武...
查看更多
罗卷戏
2018.12.14
罗卷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罗卷戏,俗称“锣卷戏”“乐眷戏”,是罗戏与卷戏的合流,起源于旧时迎神赛会、驱逐疫鬼、酬神还愿的“傩戏”和庙中僧道演唱所用的经卷。罗卷戏的声腔是罗戏和卷戏的声腔融合,后吸收梆子唱腔,遂又称“梆罗卷”。代表剧目有《七星庙》《对金刀》《南阳关》《三升堂》《打灯花》《战元州》《狸猫换太子》《刘金定下南塘》等。 清代中期,罗卷戏盛行于河南全省及山西省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西部等地,一度出现“一村演剧,众村皆至”的盛况。据《邓县戏曲志》记载,罗卷戏于清...
查看更多
二股弦
2018.12.14
二股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武陟县 二股弦是近年重新发掘的一个古老剧种,起源于河南省武陟县的大司马村,且仅在当地流传。它形成于明末清初,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在19世纪初达到成熟,清代道光以前曾出现过一度的辉煌。道光二十一年(1841)黄河滚河改道,大司马村不再是以前的水旱码头,商贸一落千丈,受此影响,二股弦也日趋衰微,好景不再。“文革”中当地仅有的5个二股弦班社停办,这一独特的地方戏曲剧种几乎销声匿迹。直到1993年,大司马村的二股弦剧团才重...
查看更多
南剧
2018.12.14
南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咸丰县 南剧属皮簧腔剧种,是湖北省四大剧种之一,原名“人大戏”、“施南调”,流行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它形成于清代隆嘉时期,成熟于道光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南剧声腔有南路、北路、上路之分,南路属二簧腔系,北路属西皮腔系,两者均源于荆河派汉剧,约在乾隆年间传入鄂西南山区;上路为弹戏、川梆子,约在嘉庆年间传入施南府。这些声腔与恩施本地的语言、民风及扬琴音乐、民歌小调等相互融合渗透,不断演变,逐步形成了具有鄂西南...
查看更多
南剧
2018.12.14
南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来凤县 南剧属皮簧腔剧种,是湖北省四大剧种之一,原名“人大戏”、“施南调”,流行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它形成于清代隆嘉时期,成熟于道光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南剧声腔有南路、北路、上路之分,南路属二簧腔系,北路属西皮腔系,两者均源于荆河派汉剧,约在乾隆年间传入鄂西南山区;上路为弹戏、川梆子,约在嘉庆年间传入施南府。这些声腔与恩施本地的语言、民风及扬琴音乐、民歌小调等相互融合渗透,不断演变,逐步形成了具有鄂西南...
查看更多
提琴戏
2018.12.14
提琴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崇阳县 提琴戏是湖北省崇阳县别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在鄂东南、湘北、赣北等地区流传的梁山调与崇阳地方小调、民间音乐结合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因以提琴为主奏乐器而得名。提琴是用蛇皮、楠竹筒、梨木等制作的一种民族乐器,形似二胡,但上部的两个弦轴分别装在琴杆两边,下部与琴筒固定,演奏者以虎口夹住琴杆,将琴筒抵在腰间,站着也能拉。 提琴戏的板腔音乐分为正腔和小调两部分,正腔包括“正调”、“一字调”、“阴调”、“拖子...
查看更多
湘剧
2018.12.14
湘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桂阳县 湘剧是湖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长沙市、湘潭市、株洲市、桂阳县等地。因流行地域的不同,又分为长沙湘剧、衡阳湘剧等。 湘剧兼含高腔、弹腔、昆腔、低牌子四大声腔,有丰富的打击乐谱和过场音乐,程式严谨,表演、服饰、脸谱等都具有独特的湖湘地方风格。 湘剧传统剧目丰富,多数出自宋元南戏、元代杂剧和明清传奇,少数系由艺人创作改编而成。大小剧目共有一千多个,高腔、乱弹剧目占9...
查看更多
1
1182
1183
1184
1185
1186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